企画特辑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发人深省的「新南向」 无独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尘.望乡》

剧作家其实更像是藉著外劳的眼光,揭露了台湾这失落的廿年。年轻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养,弱势被边缘,新住民被歧视,以往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曾经高喊的民主人权,眼看著正在无声地消蚀中。《微》剧终了,丧父后孑然一身、无家无亲的女儿最后能够倚靠的,竟是已返国的越南女工!最后她成了那个来到他乡异国,必须重新学习站起来的角色,这样的安排颇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观照。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一起走吧!与青年艺术家们向前行(一) 提供学习管道 帮助独立与创业 英国、法国、荷兰、新加坡的经验分享

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任务之一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称北艺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举办「剧场管理未来式III—与青年艺术家携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论坛。邀请英国、法国、荷兰及新加坡等场馆专家学者,分享青年艺术家培育计画与实践方案,其次由台湾十二名青年艺术家提出对於培力计画的需求与期待,再以「2017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开闭幕式为例,解析青年艺术世代如何翻转创意,创造国际赛事好评。 论坛由北艺中心总监王孟超担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湾剧场起步阶段,能与白先勇老师、林怀民老师合作,现在他亦很荣幸,有机会帮助青年艺术家。然而与青年艺术家互动过程中,他发现一般场馆多被动等待艺术家来租借场地使用,少数大型场馆自制节目或自国外购买节目演出,并未对台湾青年艺术家产生实质助益。因此他认为,「如何有效地帮助青年艺术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展现艺术创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关注的事情。」 此次邀请来台参与论坛的贵宾有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推广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国国家舞蹈中心秘书长Christophe Susset、荷兰DAS编舞课程艺术总监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剧中心创办人伦尚人、中心经理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过了解他们的制度,借镜他们的经验,帮助台湾青年艺术家。」 以下为四国专家学者於论坛演讲重点。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一起走吧!与青年艺术家们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败 创作者对於场馆未来计画的想像与可能

当场馆邀请青年艺术家一起前行,试图为他们搭桥铺路时,是否真的知道他们的需要?参与北艺中心「剧场管理未来式III—与青年艺术家携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论坛的台湾年轻艺术工作者,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期待,例如提供驻村创作机会,提供排练与演出空间,提供与其他艺术家交流激荡的场域与机会,提供容许创作酝酿与失败的可能……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一起走吧!与青年艺术家们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创作的第一哩路 如何为青年艺术家打造培育计画

听到了年轻艺术家的心声,要如何回应他们的需求?在「如何为青年艺术家打造培育计画」对谈会中,北艺中心总监王孟超、国艺会奖助组总监李文珊与远道来访的四国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机构的培力计画,王孟超并在对谈会尾声强调:「北艺中心帮青年艺术家在发展中成熟,是陪著他们走,不是带著他们走。」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多样形式 分享音乐美好 「力晶美学讲堂」与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长年致力於推广音乐艺术的力晶文化基金会,趁著国家两厅院邀请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访台演出,特地开办相关的三场「力晶美学艺堂」,除了有演前为乐迷暖身的乐团介绍讲座,更在乐团抵台后,邀乐团首席Sebastian Breuninger主讲小提琴大师班,还有九十高龄的指挥大师布隆斯泰特与国内青年指挥黄东汉、徐惟恩进行大师对谈,让国内乐迷与专业人士有更多机会与音乐家互动,深入了解古典音乐的精致与美好。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不一样的香港 不一样的「音.越」表演 「音.越」为主题 香港周2017十一月登场

二○一七年香港周活动将在十一月底登场,以「音.越」为主题,藉由音乐来跨越地区的疆域、跨越艺术的界线。由各类型音乐表演组成的户外逍遥音乐会《音.越.荟》揭开序幕,还有《禾.日.水.巷》多媒体跨界音乐会带领观众「听」见不一样的香港,另有导演蔡明亮与新媒体艺术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体装置音乐旅程,还有《20年香港游戏x音乐巡礼》以展览及小型音乐会的形式,向台湾玩家介绍香港的游戏及其音乐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元、缤纷动人。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多元成「戏」 艺术家的创作实验室 2017松菸Lab新主艺

松山文创园区今年的「松菸Lab新主艺」将在十二月初开演,这项计画迄今迈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实验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剧场创作。从甄选、阶段性呈现到最后的演出,主办单位不仅与入选团队、创作者一同讨论场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运用的创作经费外,更力行「创作陪伴顾问」制度,以过程严谨、多方协助的丰富资源作为后盾,制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当多元、多变,今年则分别以「新马戏」、「南管实验文学剧场」与「戏剧结合展览」三种原创制作为主体,实现了松菸Lab新主艺「鼓励实验创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黄翊与库卡》走到2017 口述影像说分明

从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与机器人共演的《黄翊与库卡》已经走过多个城市,也一直在发展中,今年舞作来到新北市艺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发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让视障观众得以领略舞作内容。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凝视、漫步、聆听 超越有无的化外之旅 梁基爵与蔡明亮的《一零(二)》

《一零(二)》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一零》延续之作,由香港音乐创作者梁基爵搭配电影导演蔡明亮的影像,发展出结合展览装置的现场音乐会,观众可在现场游走,自由聆赏。因为黄耀明牵起的两人合作机缘,过程中却从未密切接触,因为蔡明亮提出这样的要求:不求深入认识、不仗语言沟通、彼此不用改变,请你多多迁就我……却是在这样自在的互动状态下,打造出兴味盎然的惊奇。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打击乐的剧场性 廖海廷的《反作用力计划:抵抗》

打击乐是最直接的音乐,和人声在大自然中的呼啸一样,是最初的音乐。最初是直观的,直观是全面而不是单向道的,更不存在坚硬的界线,所以,回应打击乐作为最初、最直观的音乐,该让它回到混沌,泯灭坚硬的界线,让场域流动起来,还原它的不定性。《反作用力计划:抵抗》这个演出,在空间配置的思维上,已经反映出他们对打击乐本质的深层思考,乐音还没奏出,已经令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