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TT不和谐开讲「历史的返视,评论的在场」导文系列之二 评论的当代性与评论的历史性 对田?元作品评论的重新解读
《表演艺术》杂志关於田?元作品的评论或介绍、田?元参与的座谈记录、本人提笔为文者,统计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盖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的「艺术生活」杂志来说,如此「关照」一个不在国家戏剧院和实验剧场演出的非主流剧场创作者,已属热情。不过媒体及大众,甚至当时评论人、戏剧学者,却未必真正理解田?元的前卫剧场美学。於是这个谜团就留给了廿年后的我们……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电子音乐与当代文化 声波中的激荡共振 巴黎爱乐厅音乐博物馆「电音」特展
自今年四月至八月在巴黎爱乐厅音乐博物馆举行的「电音」特展,以电子音乐为出发点,展陈与电子音乐一路共振发展而来的各种文化产物与现象,透过探索电子音乐的想像力、创新、神话,及与视觉艺术的对应,展示了电子音乐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历史。整体展览提供真实的声音体验和感官参与感,加上强大的视觉和空间效果,狂欢派对的气氛召唤观众身上的青春身体记忆。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数位监狱中,被监控的性别、欲望与表演 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郑淑丽作品《3x3x6》
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邀请知名艺术家郑淑丽参展,她重新爬梳了台湾馆所在的普里奇欧尼宫作为监狱的历史,创作了全新艺术作品《3x3x6》。作品结合录像、舞蹈虚拟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装置,把台湾馆装置成拘禁空间,并透过十位因性别及性倾向而遭囚禁的历史和当代案例,探询不同时代法治系统如何建构及合理化关於性与性别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观众重新思考当代监视科技与社会身分认同的关联。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回探自身启动连结 建立亚洲社群平台 国家两厅院Asia Connection论坛侧记
作为引进国际艺术新潮流与打造台湾为亚洲创意枢纽的重要场馆——国家两厅院,面对欧美国家伙伴对「亚洲」观点与创意的探寻,开展了「Asia connection计画」,期待成就一个亚洲伙伴可以共享网络与资源的平台。今年首办「Asia connection论坛」与东亚剧场拼图展演,论坛中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柬埔寨的艺术机构策展人及台北艺术节策展人分享对「亚洲连结」的经验与看法。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触动艺术基因 启动改变城市的力量 从「2019文化领导力论坛」谈起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办、表演艺术联盟承办的「2019文化领导力论坛」於八月廿二、廿三日举行,邀请国内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经验,探索如何以文化领导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从来自德国、日本与埃及的三位国际艺术工作者的经验分享,让人理解:好的文化设施,可以丰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领导力则带动趋势发展,展现不同思维,或许初期执行不尽如人意,但只要目标清楚,总有拨云见日之时,进而为经济与广大社会带来活力。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致十六岁的恶情书 记影响.新剧场「十六岁小剧场―少年扮戏计画」五周年
台南的「十六岁小戏节」今年来到第五届,由影响.新剧场带领的「少年扮戏计画」,每年徵选青少年麋集一处,从《少年蒙太奇》、《在路上》、《万花筒》、《发角》到今年的《共振Resonance》,发展出属於自己青春的舞台故事。高中生们的日常主旋律,脱不了亲情、爱情、自我生命史与对时事的关注,每届皆触及身体缺憾与课业压力等议题,於《共振》中亦未缺席;舞台运用绷带的视觉意象,颇能呼应伴随成长之痛的愈合期必须给出空间,让疮口长出新肉。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破碎化、废墟化的当下 剧评人如何找到动力? 2019国际剧评人协会台湾分会年度论坛观察
今年国际剧评人协会台湾分会年度论坛以「民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下的评论动力」为题,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别在台南、高雄与台北举行。南部场回顾九○年代大众媒体和艺文书写及讨论评论人和机构、艺术节的关系,台北场的主题之一以劳动、文学性、独立性三个关键字,谈艺术书写与实践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题则以「剧场与都市」为轴进行四场讨论。主题间跨度足,同场次的与谈人异质性也够,每场都有不同面向的个案,带来大异其趣的资料和观点。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号
想像.转化.记忆 数位时代的策展新挑战 2019年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剧场盛会——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今年於六月上旬举办,本届是该展暌违十一年后终於重返原本的主展场「工业宫」,大会的主题则提出三道让舞台和空间设计师、建筑师的艺术生命得以连结、前进和持续地发展的力量——想像.转化.记忆。其中台湾的学生馆「试衣间」以台式热炒店为背景,让参观者穿上戏服、戴上耳机聆听原创文本和执行动作,进入角色并与其他观众互动,贴合剧场性与现场性,博得评审青睐,获颁最佳学生馆体验奖。
PAR / 第320期 / 2019年08月号
放牛班的舞台 从生活发生的音乐 艺术家入驻柏林校园 带领学生激发声响创作
德国「声响雷达」机构致力将艺术家带入学校、带入课堂,让音乐表演艺术,真正进入学生的日常。近期在柏林,由三组高中「放牛班」学生呈现的演出,即是其成果之一。其中在艺术家Steffi Weisman指导下、由学生创作的《掷好运》,从实验日常声音为起点,透过舞台投影,玩一场比大小的掷骰子竞赛,学生利用锁链、布鞋鞋底摩擦、两壶茶水相倒等,意想不到且细腻地改变了听众的听觉感知。
PAR / 第319期 / 2019年07月号
与历史、未来、空间、观者对话 关於第十七届台新艺术奖与得奖作品
第十七届的「台新艺术奖」於五月廿五日举行颁奖典礼,七位国内外决选委员评选出的视觉艺术奖、表演艺术奖及年度大奖,分别由苏汇宇、周书毅与布拉瑞扬舞团夺得。「对话」是理解本届得奖作品的关键字,创作者们试著与历史、未来、空间、观者对话,在当代看似由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恐惧和骚乱所统治的时代氛围中,试著打破将世界视为众多分离领域所组成的窠臼,创造出一个尊重异己、理解差距、重视内在即时互联的「当下性」的创作思考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