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反思艺术消费习惯 探讨与日常生活关系 访「2018台北艺术节」策展人邓富权
今年的台北艺术节很不一样。少了吸睛的大团、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艺术展演,素人、艺术家、观众大家一起来的艺术活动。来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邓富权刻意让艺术节混淆过往清晰的二元定义,将界线含混,混乱致使未知,未知则带来可能性,「作为一个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异,去关注个体跟时间、个体跟社群的互动。我想将素人的立场与多元的性格,包容进本届艺术节中。」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三张图搞懂易混淆的事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邀你出资玩游戏 然后在真实人生发酵 访《金钱众议院》导演赛斯.汉诺
英国剧团「克莱德制作」将在八月下旬带来形式特别的《金钱众议院》,透过出资参与的游戏模式,让观众成为「众议院」中的决策参与者。导演赛斯.汉诺将这个原为电视台设计的提案转化为现场演出,邀请观众一起参与,一起完成作品,让过程中所经历的在真实人生继续发酵。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观众不只是观众,是每一个人 访参与式剧场创作者张吉米
不管是来宾与观众混在一起的《张吉米的喜酒》,一次只有一位观众、可以带你到天涯海角的《CYH-279 摩托计程车》,张吉米创作独特的剧场形式,让「观众」对演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张吉米说,他创作总是先决定观众的位置,「位置决定了,你就会知道舞台在哪里。可能是物理上的空间,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位置。」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素人参与/跨领域协作 创作者让出位置 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从台湾小剧场史来看,九○年代百花齐放的一群非艺术学院背景的「艺术素人」,如今多数都已作为中生代专业剧场顶梁柱,「素」与「不素」在这样的艺术参与脉络中看似找不到著力点,但除了艺术作为职业的选择之外,当代创作者所提出的计画或创作中所触及的「素人参与」却有著另外一层含义——艺术家让出空间,透过活动、事件、过程、表演等方式,让观众从传统被动的角色,趋向主动介入、协作作品,贡幼颖说:「这种素人参与形式,趋向社会投入,展演更饱含社会意识。」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你跳我跑 一起奔向艺术的欢乐庆典 访《放跑马拉松》创意主演崔斯坦.米虔与贝珂.李德
已走过澳洲、芬兰、南韩几大城市的《放跑马拉松》,除了演出者五小时不间断的马拉松挑战外,另一大特色在於集结当地城市具代表性的团体共舞同乐,对主演者崔斯坦而言,与在地团队的合作「不代表我们要以艺术家身分走进排练场,改变他们在做的事,而更像是藉著他们在做的事让我们有了合作的可能。」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在舞蹈中寻找「超然的平等」 访《欢聚今宵》编舞家杰宏.贝尔
曾以《杰宏.贝尔》、《两人十件》、《泰国制造》等作品翻转台湾观众的舞蹈认知,杰宏.贝尔绝对不按牌理出牌的编创方式,总是能突破观众的思考。近年来,贝尔开始探索常人舞动的身体,即将在台演出的《欢聚今宵》便融合了专业舞者与业余表演者的表演,杰宏.贝尔说他在《欢聚今宵》试著创造出「超然的平等性」,为了尽可能展现身体的多样性,「我的创作关键就是:如何清楚突显每名表演者的差异,又能让他们达到一种分庭抗礼的状态?这种平等性建立在所有人独树一帜的特质之上。」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有所感才有所知 请勾引我参与你的艺术 参与式艺术的观众感知意义
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社会运动,感知也终究意味著「感」与「知」二字,如何让参与者不只是照表操课,身体完成参与却未在认知中产生搅动,毕莎普提出的「立基於世界,却同时脱离世界的参与式艺术存有论」,确实值得参考。毕竟想让观众开始思考作品设局,如何参与的艺术性还是勾引身心进入的第一步。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从中产阶级的闲暇到多重平行的世界 集群与体验结构的变迁
〔…〕这个非常抽象的在场者,也就是空洞的观众,他是纯粹欲望著的主体,如果我们进一步说的话,能够保证这种主体的空洞性(disembodiment)的,这种感觉是由主体对於不是主体自身的那些东西的全面反射性的依赖所产生的——换言之,这个主体正是由於波普(pop)领域、以及这个主体想参与的世界(那个媒体和广告徵集的世界)所建构起来的。 ——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注1)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你设计、我中计 一次剧场的共谋体验 编导洪唯尧 职业观众/制作人孙平
入围第十六届台新奖的《人类派对》正反极端两评,赞誉该作翻转观者认知者有之,观看(或说参与)第一阶段空间即气愤破门而走者有之,好奇演后观演双方以共谋者维护该作神秘感者有之,耳闻风声后质疑为何要送自己上门任创作者分析嘲弄其「人类行为」者有之。 秘密是这样的:编导洪唯尧以策展、演出规划出两大空间,第一个空间是「展区」,展区以一种粗糙但一应俱全的方式设有游乐区、酒吧、餐厅,各种解说告示、工作人员、宣传DM一应俱全,观众可在这个空间中喝酒吃饭玩团康;接著,观众会被引导进入第二个空间「动物园」,戴上耳机,透过单透镜,聆听导览员解说下一场观众在第一空间所进行的一切「人类派对」活动,洪唯尧透过对观看的反省,让观众在既视的荒谬感中反思日常生活的体制与框架。 本文尝试在同一平面上,邀请艺评人周伶芝主持,创作者洪唯尧、职业观众/制作人孙平对谈,从《人类派对》扩散,尝试在艺术生产的三向关系中,试图触及一些基础问题:从奇观社会到关系美学,参与式艺术中的艺术阶级松动了吗?观者与艺术家、作品的关系为何?创作者、观众又是如何思考当代表演艺术中的观演关系?诚如哲学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所指出,对「观看的批判」一直是谈论艺术与社会、群众、政治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事情。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人类派对》这个观前观后,让参与者有著如此复杂情感与认知转变的作品开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