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号

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悲剧《伊底帕斯王》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号

艺术家的「?子偏方」 专访舞蹈家庭.音乐家庭.戏剧家庭

「给孩子最好的!」这样一句广?词点出了许多?人父母者的心声。除了提供下一代毫无匮乏的物质生活之外,只要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使孩子「不会变坏」,或者「不输在起跑点」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剂「?子偏方」,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就在这样的供需条件下产生了。自诩现代派的父母不再?自己艺术失学而不安,才艺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艺术能力不会得自偶然,而有遗传与环境上的条件。虽然遗传的机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个先决条件;环境则指后天培养,但不局限於?室。因此,艺术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尽先天与后天优势吗?艺术家的子女是否理当继承衣钵或?出於蓝? 在四月,这样一个温馨的亲子季节里,我们登门走访了国内艺文圈里的舞蹈、音乐、戏剧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寻艺术家有没有秘而未宣的「?子偏方」。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号

任重而道远 写在歌剧《原野》在台湾演出之前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晚八时,由我作曲的中国现代歌剧《原野》由华盛顿歌剧院制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甘乃?中心举行美国首演。当帷幕在最后一个急速、强烈、悲壮的和音中徐徐落下时,全场近两千名观?起立、鼓掌、欢呼达十余分钟之久。人们被这激动人心的音乐、紧张曲折的剧情、动人肺腑的歌唱所震撼……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号

玉三郎之美

原本不适於「女形」的瘦长体型,却从日本古画中捕捉灵感,?东玉三郎颠覆了歌舞伎的假面美学,达到划时代的突破。

PAR / 第4期 / 1993年02月号

莎士比亚的剧场

莎士比亚不但写剧本、参加演出,而且曾任戏院的股东长达十七年之久。我们阅读莎剧时,不可忽视这三重身份,以及剧院硬体和剧本结构、品质间的依附关系。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号

芭蕾之星与歌舞伎之星的交会 Y.格瑞格勒布契与玉三郎的对话

参加对话的是当时苏联玻利乔剧场首席芭蕾舞团主持及艺术总监的Y.格瑞格勒布契(1927—),1957年编排第一出舞剧,《石花》,获得苏联舞蹈界之肯定,并确立编舞家之地位。1983年10月,他率领舞团到东京公演,经《朝日杂志》安排与歌舞伎著名女形演员?东玉三郎对谈;西方芭蕾艺术与东方歌舞伎艺术在此交会。从彼此交换的意见中,让我们不仅理解到东西方表演艺术在本质上的共同性及相异点,更对中、日传统女形表达也提出相当开创性的看法;尤其?东玉三郎在艺术境界之追求上的虚怀若谷,更是人如其艺。本文摘译自1983年10月28日出版之《朝日杂志》。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号

《原野》的回声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剧《原野》以中文在美国华盛顿首演,获得热烈的回响。在此摘选两篇英文报刊――华盛顿邮报及纽约时报――的乐评、台湾乐评家吕懿德的评论,以及黄辅棠观赏中国歌舞剧院在大陆演出《原野》的录影后所作的评介,从不同方向对此出中国歌剧的创作及演出加以探讨。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号

日本歌舞伎缘起

相对於典雅完熟的「能剧」,源起於庶民的「歌舞伎」至今仍保留一贯的改革活力。本文详介歌舞伎的历史、特色、情节类型,?明?东玉三郎声光身形之美的深远背景。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号

大陆《原野》移植台湾舞台

由大陆作曲家金湘根据曹禺同名剧作所作歌剧《原野》,去年年初在美国华盛顿首演得到热烈回响后,省交耗资近二千万,邀请了旅义歌剧女导演王斯本返台执导,德籍设计师舒勒富负责舞台、灯光及造型,将於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五日在台演出。本刊特带领读者一访台中省交排练现场。

PAR / 第4期 / 1993年02月号

卖酒起家的声名 介绍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当今世上最著名的剧团之一,以融合古典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的精采演出,赢得国际性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