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号
纽约:卡内基厅「古今回响」 呈现中国音乐今昔风貌
卡内基音乐厅在十月底十一月初,举办「古今回响:欢庆中国文化」艺术节,三周内四十多个节目,有音乐会、舞蹈、演讲、展览,呈现中国音乐的传统和现代风貌。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中国与德国 两地剧人交流「新戏剧艺术」
由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剧院主办的「新戏剧艺术:中国/德国」,旨在通过比较、讨论戏剧的不同创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增进两国戏剧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长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动分别於中德两国进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剧院揭开序幕,中国剧作家到访德国;而十月则移师北京,德国剧作家应邀到中国交流。两国剧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两地语言,并以情景朗读的形式呈现。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号
实践理论的舞动实验场域
维也纳Impulstanz舞蹈节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麦尔.艾佛与其经纪人卡尔.罗森柏格创立,从内容仅有舞蹈课程,到加入舞码展演,迄今已是全欧洲规模最大的舞蹈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演出节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个团体推出四十七出作品的九十五场表演,观众共二万四千人次。包括当代欧美大师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杨.法布尔、玛姬.玛汉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欧洲「影像时代」艺术节 展现表演艺术「新主角」
由德、法合资的公共电视台ARTE,与巴黎郊区的「灌木丛农场」文化园区(La Ferme du Buisson)合办的欧洲「影像时代」艺术节,已於十月初开始起跑。这个以新兴艺术媒材「影像」,运用在戏剧、舞蹈、马戏、行动艺术、电影、录像、装置…等跨类型的艺术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内容五彩缤纷,打破了我们对於艺术类型的传统分类。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Longplayer”音乐计画 打造千年永续的声音
“Longplayer”是由英国专门委任艺术家进行大型创作计画的机构Artangel所委托创作的计画,由音乐家法能(Jem Finer)作曲。这项计画最初是在一九九九年午夜跨越至千禧年时所启动,将从两千年持续不间断到二九九九年的最后一秒,是名符其实的Longplayer。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公园河滩剧场《四川好人》 批判直接以飨新世代
位於东柏林的「公园河滩剧场」(Theater an der Parkaue),是柏林最著名的儿童剧场,十月份演出布莱希特的名剧《四川好人》,由知名剧场女演员Franziska Ritter饰演沈德一角,大受欢迎。其实这出制作的剧场语汇非常成熟,并不刻意为了青少年观众而有任何艺术妥协,导演在处理善恶对立、社会抗争等议题毫不手软,青少年观众看到的不是美化修饰过的《四川好人》,而是直指著他们鼻子质问的剧场经验。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号
为你的身与心开一扇新的窗
第二十六届的维也纳Impulstanz舞蹈节以“Ready to move to the city?”为主要广告标语之一。我们从抵达奥地利机场的一刻起,便可感受到舞蹈节的热情呼唤。维也纳城从机场、地铁、电车、巴士站与博物馆外墙,到处都可看到舞蹈节的大幅海报,并配上维也纳街景中跳舞的人为影像内容,令人深刻感受到舞蹈节想要创造人人都欢迎前来享受舞蹈的氛围。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剧场里跑马拉松 考验观众耐力
如果在纽约剧场里被问:「你有没有试过马拉松?」可别以为他指的是小马哥最喜欢的运动。这指的是在剧场里坐一天,连续八九个小时观赏一个节目。这种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经成了纽约剧场的时尚,对表演者和观众,都是一种体力耐力意志力的终极挑战,如果过了关,更彷佛赢得奖牌。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号
勒帕吉《配音》 史诗未满的听觉与视觉飨宴
擅长制造剧场幻象的魁北克鬼才导演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於二○○二年开始构思一出挑战「声音」的剧场作品《配音》Lipsynch。从两年前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试演后,终於酝酿成一出长达八个半小时的故事,并在今年十月上旬登陆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展开一场话题性十足的剧场马拉松。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号
莎夏.瓦兹 再度以肢体与建筑对话 《新博物馆对话09》 舞动博物馆的历史
在二战中受创严重的柏林重要文化地标——博物馆岛,从一九九○年起展开为期十五年的修复计画,其中的「新博物馆」在今年三月终於重新开幕,该馆邀来柏林知名的编舞家莎夏.瓦兹,为这个历史性的建筑激发新想法,用不同美学、角度来发挥这个空间。於是瓦兹编作了《新博物馆对话09》一舞,集结七十位舞者、音乐家、歌者,带著一千名观众游走博物馆空间,藉舞蹈肢体寻索博物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