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79期 / 专题
杨乃璇 摇摆灵魂 自在起舞
陪著编舞家杨乃璇长大的,不是儿歌,是摇摆即兴的爵士乐,从小跟著摇摆哼唱,成了她最深刻的身体记忆;因为恋爱的酸甜苦辣,也在爵士女伶的曼妙声嗓中找到灵魂的共鸣。自在即兴的爵士精神影响杨乃璇编舞态度及对动作的要求,技术当然重要但不要硬背,身体够自在表演就不做作。她也从爵士女伶身上体会到女人自在之美,「爵士或灵魂歌手通常不是偶像外貌,但她们在台上这么有自信、这么好看。」「她们都很知道自己是谁。」
PAR / 第279期 / 艺@展览
台湾胶彩画之父 洒脱绘就明日之风
提出「胶彩画」之名更替原来的「东洋画」,让此类画作与其创作者脱离认同困扰的知名画家林之助,在数十年为胶彩画的命运奋斗之余,其个人创作也竖立了在地典范,被称为「台湾胶彩画之父」可说是当之无愧。现正在台中国美馆展出的「明日之风:林之助百岁纪念展」,展出他一九三四年至二○○八年间作品共一百零三件,让人除了看到他的典雅细腻,也能一探他的叛逆和当代性。
PAR / 第279期 / 艺@电影
剧星加持 金穗奖影展精采加码
以奖励年轻电影创作者为主旨的金穗奖,今年将於三月下旬登场,除了有主题贴近生活的纪录片,多部有剧场演员参与的剧情片也颇令人期待,他们让片中表演更具深度与层次,展现不同於商业片的精采。
PAR / 第279期 / 艺@CD
献给巴夏挚爱 那舞台下的韶光
鲁道夫.巴夏,可说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俄国音乐家之一,曾亲炙俄国大师音乐家如穆辛、萧斯塔可维奇,还曾跟浦罗柯菲夫讨论管弦乐,指挥足迹遍及欧美,更与台湾的国家交响乐团结下不解之缘。这部全集,是由巴夏夫人亲自整理出来的大师录音,藉著这厚实的音乐记录,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夫妻间的挚爱,与音乐同在……
PAR / 第279期 / 艺@书
走过、聆听 从陌生中找回脚下土地
每个地方的「地景」各不相同,每个地方的「声景」也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间的声景,也会不一样。《土地的声音》作者陈百文骑机车走过台湾大小乡镇,录制沿途的声音,重新与土地、环境发生关联,透过文字与声音,读者可以用另一种陌生的感官经验「旅游」,与这方岛屿建立新的认识关系……
PAR / 第278期 / 专栏 Viewfinder
Face Value
谁叫脸书根本就是橱窗中的「后窗」。太过中门大开,就如「夜不闭户」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窥别人是手段,鼓励别人偷窥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来高去的脸书骂文,还是有人会因眼前出现一篇而由颓糜变抖擞,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谁是?谁非?」脸书上的硝烟如是也是免费娱乐,兼备双面之效,消费人之余也消费自己。
PAR / 第278期 / 专题
鬼话年篇
过年来话鬼,笑称童言无忌, 鬼即是人,他也曾是我们, 对其念念不忘,既得溯古,也可鉴今。 监制曾瀚贤聊卖座电影《红衣小女孩》, 不免忆及九○年代聊鬼讲鬼的全台热潮。 听广播人李若梅说「午夜奇谭」, 那是属於寒夜被窝里的恐怖幻魇。 京剧演员黄宇琳解析鬼戏〈活捉三郎〉, 看古老艺术以艰难功法呈现鬼态人貌。 剧场编导钟伯渊用《夏日微凉夜话》, 带领观众四界游历为人遗忘的阴阳角落。 中国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 一直以来,大家却是又爱又恨又流行。 对「鬼」挺著迷的台湾人, 不只爱听、爱说、爱演、爱看, 也有著许多寄寓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