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321期 / 艺@电影
画作的背后 画家的秘密
画作背后的故事,常是电影导演喜爱的取材,这个月刚好有两部与画家有关的故事,一是描绘国民画家洛瑞生平的《洛瑞&火柴男人》,一是以俄国写实主义大师列宾画作为引,描绘艺术市场拍卖会幕后的《匿名的画作》。画作背后,到底有多少秘密可说,且听导演娓娓道来……
PAR / 第321期 / 艺@书
写一封「华文戏剧」的邀请函
无论在剧场实践或研究理论上,「华文戏剧」仍处於建构的进行式。研究「华文戏剧」须具备庞杂多元的知识系统,对多国地域社会与文化史的基本涉略;且即便熟读万卷书,若无法长时间持续观察与田调,实难深入其境。「华文戏剧」在台湾的研究者并不多,《当代华文戏剧漫谈》成为一封邀请函,从作者的观察与体会出发,藉此广邀更多有志者进入多元的华文戏剧历史与视野。
PAR / 第320期 / 专题
表演的渴,恐怕会是会遗传的 艺术家母亲的「妈妈经」
在二○一六年出版的一套热销非虚构文本《背离亲缘》里,提出了两种认知模式:一是传承自父母的垂直身分,二是仅能在同侪之间获得共鸣的水平身分,前者是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后者则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而作为艺术家,似乎多数在很早以前就脱离了垂直认同,仅在窄小的水平身分里持续寻找同温层。但也许有一种可能,他们能在垂直与水平身分之间共同找到认同感,朝父母与同侪双方画出一个圆,让做艺术的人无论走得多远,只要稍一转身,就能做回不忘初心的孩子。
PAR / 第320期 / 艺@展览
众声喧哗的妖气都市
接续去年国立台湾文学馆策划的「魔幻鲲岛.妖鬼奇谭」特展,正在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举办的「妖气都市—鬼怪文学与当代艺术特展」,从台湾文学出发,集结当代艺术家与建筑团队、插画家、声音及剧场艺术家、VR/AR电影动画游戏团队共卅四组创作者一同展开寻妖之旅,将现阶段台湾妖怪创作档案做一阶段性汇整,同时也和数位科技结合打造妖怪世界。
PAR / 第320期 / 艺@电影
不屈服的玫瑰少年 陈俊志为公义发声
去年底离世的纪录片导演陈俊志,是台湾同志、性别议题相关影像创作的先驱者,从《不只是喜宴》开始,创作了包含「同志三部曲」等描绘台湾同志族群身影的影像作品,也关注爱滋患者、性骚受害者的权益。今年的酷儿影展中,将放映陈俊志的五部作品,让观众重新回看他争取公义的历历过往……
PAR / 第320期 / 艺@书
插画家的视角 画出音乐梦
虽然选择画画是因为「因为得到一张纸和一枝铅笔,比得到钢琴容易。」知名的法国插画家桑贝,却是带著一个音乐家的灵魂在作画。童年时期他曾靠著收音机里的音乐,带他逃离现实世界,伴随著他编织想像,日后这一切,就在他的画笔下流泄出来,如同不间断的音符……
PAR / 第320期 / 艺@书
《拥有摇摆乐风的画家:桑贝》精选书摘
笔触轻灵、风格幽默又优雅的法国画家桑贝(Jean-Jacques Sempé),以超过四十部的图文作品享誉全球,但事实上,他是个梦想成为钢琴家的幽默画家。在新作《拥有摇摆乐风的画家:桑贝》中,透过与记者马克.勒卡彭提耶(Marc Lecarpentier)的访谈,桑贝透露了自己对爵士乐的热情,对德布西的喜爱,以及对雷.旺图拉(Ray Ventura)乐队的崇拜,这些人「拯救了他的生命」。 本刊特地转载《拥有摇摆乐风的画家:桑贝》一书中的精选文图(2019年6月由新经典文化出版),邀读者一同欣赏桑贝对他心爱音乐家的妙思与看法。
PAR / 第319期 / 两厅院故事交易所
那些年,我在两厅院的点点滴滴
随手数数,出入两厅院几乎不是十几年,就是廿几年,那些坐在红椅子上、黑盒子里的时光,他们或哭或笑、或震慑或触动,看到超逸於现实人生的林林总总,看到世界的多元缤纷,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独一无二,专属於自己的魔幻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