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親子舞劇再出擊 《藍騎士和白武士》搭起親子溝通機會
去年,舞蹈空間《不聽話孩子的故事》大受歡迎,許多家長因演出內容找到和孩子們衍生創意對話的機會,因此激勵舞團萌生推出續篇念頭,十月起將全台巡演新作《藍騎士和白武士》。
舞蹈空間X親子計畫「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系列 2《藍騎士和白武士》
10/28-29 14:30 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11/3-4 19:30 11/4-5 14:30 11/7-8 19:30
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2樓劇場
11/18 19:30 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演藝廳
11/22 19:30 中壢藝術館音樂廳
11/25 19:30 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堂演藝廳
INFO 02-27168888轉115
去年,舞蹈空間《不聽話孩子的故事》大受歡迎,連演十二場,許多家長因演出內容意外找到和孩子們衍生創意對話的機會,因此激勵舞團萌生推出續篇念頭,十月起將全台巡演新作《藍騎士和白武士》。
某天,導演鴻鴻在孩子的保母家翻到作家小野的一本童話《藍騎士和白武士》,喚起了他身為小男生時的許多想像,決定用為劇本參考。八段精采故事中,有對話、有場景,劇情是兩位有世仇的主角藍騎士和白武士,每年都約定在不同地點,用不同的方法比武決鬥,從大雪紛飛的冬天比到豔陽高照的夏天,但總因為某種莫名奇妙的緣故無法分出勝負而順延。
經過排練兩個月,小野原著童話被鴻鴻以獨特手法,不但成功的從平面轉為立體化,還發展成為情節緊湊、花樣百出的一部作品,不僅打破劇場舞蹈界線,也為親子互動提供百般趣味,無形中讓孩子藉著欣賞表演藝術,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創意。
鴻鴻表示,演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故事中的藍騎士與白武士每回不知為何而戰的徒勞對決,除了是歷經台灣教育體制養成的觀者絕不陌生的競爭、比賽情節,文本中隱隱的政治意涵,也加入了多元民族、地主/農民、原住民/外來者等階級、身分對立的元素,除了黃思農創作的音樂外,交工樂隊知名歌曲〈菊花夜行軍〉和西洋古典名曲〈鬥牛士之歌〉也加入其中的多層對比。
既是一個新故事,鴻鴻這回希望能夠更大膽、更自由,讓劇場的遊戲性和身體的動能來推展演出。他認為,「跟孩子學習,先放棄意義,隨著想像冒險,我們也許能一起抵達不可知的遠方。」
編舞家賴翠霜還是一如以往的「挑剔」,拿著劇本邊讀邊碎唸,覺得受到很大的箝制,但沒多久就在劇本的對話與場景中,找到很多她可以「下手」之處。於是,她先把排練場的小巧拼地墊一個翻身就變成了大城堡,舞者們在城堡後忽隱忽現地舞動,製造出劇本中沒有提到、但是非常切題的懸疑氣氛;接著又把「水中大戰」改成「水上芭蕾」,舞出大口呼吸又要展現力與美的姿態,解決了在地面上表現水境的難題。再來,為了配合〈菊花夜行軍〉,她又編出一個花開遍地的「菊花舞」,顯現出白武士「愛家愛土地」的親民形象。
舞團藝術總監平珩希望透過結合各種表演型態、融入客家等多元文化元素,打造一個特別且更能親近孩童與家長的表演場域。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10月號「企畫特輯」〈混亂遊戲室裡 玩出幻想冒險 舞蹈空間舞團《不聽話孩子的故事2—藍騎士和白武士》〉;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