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藝評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打破時空至我感同身受 評王世偉《群眾》

《群眾》完整呈現個人在運動中的起承轉合,我分為「自我檢視的心靈」與「實踐的肉身」兩部分來看,每段結尾不僅只是個人運動狀態的停止,更是狀態後自我調適與社會情境的展現。社會運動也是小型社會,充斥各種可能、聲音與結果,《群眾》對這「結果」處理得很好,不說死也沒說白,靠觀眾經驗投射讓過程充滿想像,加上當日的天氣,使後續現實感更重。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成為命運共同體 評王世偉《群眾》

這絕對不是一個歌頌群眾運動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讓觀眾體驗置身其中的感覺!我不曉得其他人感受到什麼,但對我來說,我彷彿不停地被群眾的盲目、激情與力量所推進,即使刻意退開,但總會有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又被捲入人流——命運共同體,在這個現場之中,誰都不能逃離。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神」仍舊在這座你我所居的小鎮 評《神不在的小鎮》

人終究無法擺脫肉身存於真實世界的現實,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隨框架。而虛擬世界似乎是擺脫肉體的一種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說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鎮》並不相信這種可能,因而最後的結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鎮。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美學再現,或是再現剝削? 評河床劇團《被遺忘的》

在昭示「礦工是『被遺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時,本劇以超現實手法構造的記憶機制,因為脫除了死難的前因後果、硬接了對「特權階級」或「為愛犧牲」的批判,諷刺地使得真實的礦工與現實的勞動,在馬格利特式(René Magritte)的巨石山腳雙雙隕滅、徒留星塵。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為慾望服務的分身有術 評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另一種真實,仍是虛擬化的真實? 評《暗黑珍妮》

《暗黑珍妮》為科技時代的真實拓展提出支持的論調,認為虛擬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仔細檢視其演出,卻隱隱可見與這樣論調相左的論述,此劇也揭示真實也終究是虛擬真實化的結果。「暗黑珍妮」突破了故事中虛擬真實與社會現實的界線,但是突破界線的嘗試也就說明那道界線存在。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我們並沒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個人生選擇背後所負載的歷史限制、所獲賜的獨立自主,我們也不能鳥瞰迷宮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會的迷宮出口。這樣一座困鎖觀眾的敘事空間,不正是戒嚴體制本身的重製嗎?終場耀眼地刺向觀眾席的熾白色燈光中,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成為魏海敏版台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卻是錯愕地想起:這部劇不是要讓魏海敏演活自己嗎?縱使在劇中把誰都活過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裡去了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海邊的孩子,巴卡路耐 評《沒有害怕太陽與下雨》

當一開始的巴卡路耐依序聽從叫喚而來,傳統舞的步伐踩踏在投影的沙灘上進行訓練,大量重複的吟唱與低重心如同拓荒的肢體就此展開,布拉瑞揚用這樣的方式,呈現了巴卡路耐在海上抓溪蝦、捕月光螺的光景,而這般樸實的文化傳承隨時間的推演,舞者消耗的體力也逐漸反映在他們的歌聲之中,在每一個人都身心俱疲的前提下,群體中彼此聲音的包容與支援,至此,或許我們看見了「沒有害怕」的根源,自我突破的勇氣與互相聲援的愛。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致那些在時間裡褪色,復興無望的「芭樂」 評《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導演與劇作家雖然正視愛情故事與華語情歌的淺薄和庸俗,高度後設地將庸俗內容加以串起,試圖借助情歌的音符使其流動。但本戲場面調度對大劇場的適應不良,加上劇本中的流行情歌只能存在於特定時代同輩⼈的集體記憶裡,使得創作者試圖在「芭樂」中尋找光影、增添厚度的努力顯得徒勞。

PAR /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後疫情時代的「劇場─電影」 跟著《安娜與蘇珊》反思媒介形式

有趣的是,觀眾在網路上和窮劇場位址「壹玖」現場的(投影)螢幕前,都只能觀賞作品一次,準時開演,同場次不重播。暫不論影像鏡框的存在,若只看一次,似乎頗得劇場「不可重複性」之要領;若參與其他場次,又會因為影像重複而感受到錄像「可重複性」之本質。看戲也是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