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十年 國光劇團與NSO經典再現《快雪時晴》
睽違十年,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應國家兩廳院歡慶卅周年之邀將演出四場《快雪時晴》,鍾耀光作曲、李超編腔、簡文彬指揮,唐文華、魏海敏、巫白玉璽、張芳瑜領銜主演。
二○○七年,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NSO)聯合製作演出新編大戲《快雪時晴》;今年,兩團應國家兩廳院歡慶卅周年之邀將演出四場,鍾耀光作曲、李超編腔、簡文彬指揮,國光當家老生唐文華、京劇天后魏海敏、聲樂家巫白玉璽、音樂劇演員張芳瑜領銜主演。
這齣戲從台北故宮十大鎮館寶物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出發,收到《快雪時晴帖》的王羲之摯友張容開展一段追尋摯友手札的旅途,穿越東晉、後梁、南宋、清朝直到台灣當代,在原鄉與他鄉之間上下追索「何處是故鄉」,這段探索安身立命的歷程,既是跨越時空的千載寄語,也是京劇與交響樂共譜的聯奏樂章。《快雪時晴帖》最終被安置於台北故宮,男主角張容的亡魂歷經一路追尋的過程,終於啟發領悟王羲之與後代兒孫在江南「新故鄉」重新安身立命的抉擇。
《快雪時晴》演出前適逢資深劇場人、國光劇團前團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鍾寶善因病辭世,國光與兩廳院演職員同仁皆表哀悼並表示:「十年前雙方《快雪時晴》的孕生是出於鍾寶善的居間策畫,他曾任職國光與兩廳院,是雙方共同的老長官、老同事,大家將以本次演出向鍾寶善致敬。」
《快雪時晴》十年前在國家劇院首演之際,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即專為此戲撰文,提出「京劇南渡,靈根自植」的觀點,國光團長張育華也指出,國光近十幾年來在藝術總監王安祈的策畫下,推出新編作品屢屢創下口碑、獲獎紀錄與票房佳績,已締造台灣京劇新美學的鮮明印記。《快雪時晴》格局弘大而內涵豐富,更以母性視角,體現包容宇宙天地的胸襟,觀點脫俗而具現代性,是國光京劇跨界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此番復演,不僅照現當年原創歷程的深刻軌跡,亦揭示台灣京劇開創人文觀點的獨特價值。
睽違十年,《快雪時晴》由戴君芳與王冠強共同擔任復排導演,在劇本與音樂維持原貌的基礎上,仍進行多項創新:舞台設計王孟超以旋轉舞台加上簡潔抽象的場景,結合陳建蓉影像設計,與水墨、膠彩、互動技術等,展現劇場界十年來舞台科技的大幅進化,服裝設計王怡美為男女主角唐文華、魏海敏等重新設計服裝,加入數位科技,燈光設計李琬玲、舞蹈設計蕭君玲,也都為新製作灌注新的創作元素。
戴君芳特別表示,劇中男主角張容亡魂在尋帖的過程中,發現《快雪時晴帖》已是摹本,但是對真品與贗品的執著,正如同對家與故鄉的想像,以為是穩固不變的,實則不斷變遷流動。《快雪時晴》跳脫時代限制,折射歷史,以情感超越真偽之辨,正巧與國光二○一五年的作品《十八羅漢圖》相互呼應。
本次演出除了唐文華、魏海敏、巫白玉璽,也邀請近年嶄露頭角的音樂劇演員張芳瑜與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加入演出陣容;音樂由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光劇團的文武場合作,亦邀請二胡音樂家張舒然協力演出。
《快雪時晴》演出適逢編劇施如芳出版《快雪時晴》劇本新書(天下出版),可以相互參照,本項演出也與故宮合作,故宮現正推出「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特展,觀眾可以一睹《快雪時晴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