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特別企畫More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2020-2021 疫時風景
全球疫情風景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劇院裡的社交安全距離,透視國家音樂廳梅花座位圖
2020年3月因確診澳洲藝術家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事件,文化部首次公告「座位安排建議採梅花座、間隔座法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之安排」,對演出團體造成極大衝擊。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線上直播風氣盛行,衍生費用意外驚人
北市國一場演出直播耗資約50萬,高出實體音樂會至少一倍費用。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Watch from Home,舊作上線開啟「宅看戲」
綠光劇團於今年6月底將《人間條件》1至6集線上首映,累積超過280萬觀看人次。
PAR /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虛實整合沉浸式演出大幅增加,5G發展銳不可擋
受2020年疫情影響,全球的遠距及虛擬娛樂藝術需求增加,推估產值至2021年將增加至69億美元,又以沉浸式vor遊戲及展演占比最大。
焦點專題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當NJ在日本與舊情人敘舊時,婷婷也在台北與胖子約會。片中特別藉雙方對話突顯出,同一時間在台北是9點,而日本是10點。時間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時、空的複疊,自成一首賦格曲。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楊德昌──千里追風(上)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楊德昌──千里追風(下)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一一》──從小四到南峻,再到洋洋
我們漸漸從小四的年歲活到楊德昌拍電影的年歲,即將活到《一一》裡南峻的年歲。大歷史依然無法左右,小歷史依然掙扎以求見證。《一一》裡的時代痕跡也許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更不起眼,因為離我們太近,但其陰影卻彷彿更濃郁——那是中年的霾。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疫情如何讓《一一》成為《一個人的一一》
「相見不如懷念」是我2017至19年度演出的《聊齋》的主題,封箱之後,當我還在想《一一》該怎麼創作,世界迅雷不及掩耳的改變,作為千萬人中的個體,我只能「接招」,但回心一想,「招」字可圈可點,它不就是主動精神的體現?
封面故事More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
策展作為動詞 反身性 日常抵抗 共時場景 共享與賦權 穿透孔隙 異質連結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相對於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對於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視、閒置與歷史空間以文創園區的規格整合與管理時,我們是否可能從上述80、90年代結構性回應的脈絡,持續爬梳當下策展意識的思想行動,使零碎縫隙的空間能在擠壓之中獲得意義的延展。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場景1:驛站
轉譯、中介與媒合 多維度關係 博覽會 歷史任務 肉與機器的辯證 想像力的庇護所 巫與變形之火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成為巫,知識與體感的再製造——策展人林芳宜 X 游崴 X 林怡華
本次對談有兩個現場,採雙城連線進行:林芳宜、游崴與周伶芝在台北;林怡華在台東。為了勾連這個線上╱線下的場景,攝影師在台北現場問拿起筆的林芳宜:「關於對談主題,妳內心的圖像是什麼?」她不假思索回答「問號」「一團毛球」。螢幕那頭的林怡華配合度極高地,一手畫下林芳宜的圖示,一手拿著游崴隔空錯位傳遞的手機。周伶芝則遙控、組織起這台北、台東兩個「虛實整合」現場。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從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藝術——談2016台北雙年展裡的王墨林與陳界仁
美術館作為民主自由的應許之地,不是反倒加深了它和現實、和民眾之間的鴻溝嗎?藝術家的自由,成為美術館的自由之附庸,美術館則成為假民主之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