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當NJ在日本與舊情人敘舊時,婷婷也在台北與胖子約會。片中特別藉雙方對話突顯出,同一時間在台北是9點,而日本是10點。時間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時、空的複疊,自成一首賦格曲。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楊德昌──千里追風(上)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楊德昌──千里追風(下)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他們眼中的《一一》──從小四到南峻,再到洋洋
我們漸漸從小四的年歲活到楊德昌拍電影的年歲,即將活到《一一》裡南峻的年歲。大歷史依然無法左右,小歷史依然掙扎以求見證。《一一》裡的時代痕跡也許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更不起眼,因為離我們太近,但其陰影卻彷彿更濃郁——那是中年的霾。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疫情如何讓《一一》成為《一個人的一一》
「相見不如懷念」是我2017至19年度演出的《聊齋》的主題,封箱之後,當我還在想《一一》該怎麼創作,世界迅雷不及掩耳的改變,作為千萬人中的個體,我只能「接招」,但回心一想,「招」字可圈可點,它不就是主動精神的體現?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導演如是說之二 最初對《一一》的劇場想像與設計
「口述影像」是時下很多電影、戲劇、舞蹈甚至美術館會提供給「失明人士」的服務,目的是讓失去視覺的人士,也能透過影像的描述,刺激他們的想像,達致身歷其境的感受。我將利用這種技術,建構可以藉此與楊德昌導演的視野來對話的一次戲劇經驗。這個對話包括:電影導演跟舞台劇導演有一雙怎麼樣不同的眼睛,以致他們看到的過去、現在、未來有什麼差異?又有什麼類同?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導演如是說之一 我眼中的楊德昌導演與《一一》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讓不想永遠活在「現在」的我,像是找到一個能讓我看得更深入、看得更清楚、看得更加遠的一個人,他擁有這一種洞悉力,令我很想跟著他學習這樣去看事情以及看到他所看到的。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夢十夜(上)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夢十夜(下)
劇場,濃縮過往與現今真實或幻覺的總合。那種當下與即時的特質,始終擁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時間與空間感——Now and Here。 在劇場中的發生的各種暗喻:各種物質、角色、物件、服裝、聲音、燈光、空間轉換,對創作者或觀者來說,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機對話。 此選集為過往錄像美術、劇場劇照與其他視覺材料的組合與再現,不同時空的畫面彼此對應。從喜歡看戲到開始參與劇場視覺創作,在回溯自己與劇場關係的過程中,好像重看了一場戲,看見自己如何在劇場裡被啟發、滋養或創作。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尋找商機?劇場存活的下一道解方
終於,表演藝術場館在台灣疫情稍緩的狀況下,日前得以解封,讓許多團隊及工作人員在黑暗中看到一絲曙光。可是「劇場」這個產業,這個燃燒生命與熱情的產業,又要如何在大環境不佳的重重考驗下,再度站穩腳跟?為投此於此的工作人員重覓生機? 當不同領域的藝術形態開始打破,當新興的演出類型開始引進,當藝術與商業劇場的劃分開始鬆動,用其他方法與思維去「尋找創作的商機」,會不會是劇場存活下去的一道解方呢? 因此,本次專題將先從近年頗受歡迎的《明日俱樂部》、《微醺大飯店》等沉浸體驗的策劃者——「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的對話開始,思考他們如何面對不同出發點的合作模式;而繼續以「沉浸」作為關鍵詞,藉由白開水劇團的「玩戲空間」系列,與酒吧LORE Taipei製作的《Snow X Seven Deadly Sins》,看到他們怎麼在沉浸體驗紛紛出頭的時間點裡殺出另條血路。最後,則是近年同樣也蓬勃發展的音樂劇,在故事工廠與聯合數位文創、時藝多媒體的合作下,嘗試引入資金、創造市場,執行長林佳鋒怎麼用「音樂劇的長銷模式」面對劇場的產業化。 劇場真的找得到商機!?也許追求獲利並非劇場的全部,但商業模式的開啟,會不會也是劇場創作另一條可能的方向?這答案也許尚未可知,但不妨就讓我們繼續參與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