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解開台灣舞蹈月娘的神話

蔡瑞月的十一支舞作因重建而重現舞台,這是台灣舞蹈史空前的大工程;是當時代社會面貌的寫照;而它更大的意義在於一個舞蹈家面對藝術所展露出的真、善與美。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超文本表演,誇語言書寫 劇場文學生活,一樣人生、二份書寫、三種文本

《蒙馬特遺書──女朋友作品二號》不多加任何台詞情節,但卻是以重組敘事結構的方式,和原著以及它的讀者對話。這樣「忠於」原著的劇場呈現,也許有人以為未能超越原著小說文本的成就,但實在又比時下文學市場機制對原著的習慣閱讀,更高明且内斂。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夢,擱淺在死亡中 台灣文學劇場河左岸劇團《妻夢狗》

以文學作品改編的劇場文本,除了依賴肢體與構圖符號的視覺創造之外,語言聽覺的著力應該更為深厚,角色詮釋的掌握應該更為凝練,否則將難以承載來自文學的語言意象,和人物形貌的具體塑造。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在私人夢魘與集體記憶之間的一道裂縫 評王墨林的《黑洞》

九二一的震動,或許只是讓王墨林積累多年的某種不安情緒(如同地層所累積的能量),碰到釋放的缺口。要我們去面對像王墨林這樣一個人物的生命情境,其實是有點尷尬的──尤其當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既放不下批判的姿態,卻又脆弱地難捨溫情與救贖希望的矛盾體。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重返美麗「新世界」 評簡文彬指揮《新世界》、《慶典彌撒》

簡文彬以非常有活力而銳利的手法來詮釋德弗札克的《新世界》,音形起伏如山巒的主題貫穿整個樂章,撩撥著聽衆,堆疊出張力的累積。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完全屬於舞台的鋼琴家 評陳瑞斌鋼琴獨奏會

陳瑞斌的浦羅柯菲夫,雖然因為斷弦在琴身中大聲迴盪,反而意外地造成特別的效果。到了技巧艱難、音效精采的最後一樂章,陳瑞斌在短短的幾個小節之内,就教人產生一種看特技表演的興奮;快速變換的節奏、利劍般的雙手,一路直奔終曲,瀟灑而俐落。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我,我們,還有光 林原上與安娜.雨貝《分身錯置》

在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協助下,仍然能夠讓欣賞者感到趣味,這支舞就是讓人看了會回味的作品。雖然沒有滿滿的票房、震天的掌聲,但是《分身錯置》一幕幕畫面令人「視覺暫留」。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回歸編舞家的「主張」 台北越界舞團「不完整的寓言」

取文學為材,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如何切入。先確立了三支作品面對文學對象所採取的「主張」,再來檢視舞作是否提供了觀衆另一種閱讀經驗。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煙鎖重樓幾不見 《中國公主杜蘭朶》究竟航向何方?

這次的觀劇經驗,最令人感到興奮快樂的部分,莫過於演員的演出表現了。飾演杜蘭朶的王海玲,飾演柳兒的蕭揚玲,特邀飾演無名氏的王柏森,這三位演員的表現都足令人擊節讚賞。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渾然是妙不可言 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董生與李氏》無論在取材、篇幅或戲劇行動上,都呈現了諷刺小品的樣貌;儘管以小品之姿亮相,帶給觀衆的卻是拍案叫絶、餘味無窮的感受。編劇手段之優越是此劇成功的第一因素;他細針密縫,嚴密佈局,從頭到尾都從董生著墨,其實都在寫那個情場上優游自信的李氏。「正寫」的事件和「隱寫」的人物旗鼓相當,因而能夠營造強大的戲劇張力,緊扣觀衆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