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穿舊鞋走新路 談《宰相劉羅鍋》的「舊」與「新」
京劇藝術走在時代的洪流中,接受時代嚴格的檢驗考核,各種因應方式相繼產生;《宰相劉羅鍋》是其中較為大衆接受的因應方法之一。同時,也顯示京劇從業者多年來在自我摸索的成長過程、與在劇種新舊的傳承中,找到平衡與自信的嶄新定位。
PAR /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舞台對位的視覺印象 藝術學院的《費德兒 費德兒 Phèdres》觀後感
這場製作的藝術造境不至於淪為肢解哈辛,關鍵在於導演開發出一種以節奏定調的聲情語彙和視覺意象,以新詩的節奏,呈現當代演員與法國新古典主義作品所進行的一場感性的辯證。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短暫盛開的茶花 歌劇《茶花女》演出後記
在整場演出中,樂團各個聲部的銜接、搭配,堪稱在我們國內演出過的現場歌劇中,最完美精緻的一次,値得國內歌劇製作及演出單位參考效法。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舞蹈空間重塑形象
《跳房子》作品之中舞蹈與戲劇的編排雖然仍不夠融洽,但在此次的公演節目,已不同於過去多年來搞怪而令多數觀衆怯步的演出型態。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合唱環遊世界,各唱各的調? 「第三屆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聽後
團員平穩的汰換率是維繫一個職業團體演出水準的要素。反觀今日台灣的合唱生態,各地山頭林立,這種個人主義的表現,使得台灣的合唱音樂在數量上雖然激增,但在品質上仍舊不足。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不同世代的肢體思緖
四位亞洲獨舞者同台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編舞者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之外,也傳達了各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舞蹈畢竟肢體藝術,是舞台表現不能忽略的要素。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熱情激昂的歌劇饗宴 評《阿依達》高雄演出
一般管弦樂團最容易出差錯的銅管樂部分,在立陶宛歌劇團裡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精確的整齊與嘹亮的音色,讓人聽得熱血都快沸騰起來。
PAR /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電腦推算下的太極「氣」韻 余金文舞蹈團「交接狀態」
舞者出身的余金文,善於運用新科技的特質,肢體不但展現了爆發力、彈性和延展度,還凸顯出他在情緒張力及融合不同文化肢體方面的努力。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笑裡藏刀 評《臺灣人間(兼)神》
劇作家特別用一種接近荒謬劇場的寫法,賦予整齣戲一種在寫實中蘊涵超寫實況味的喜鬧劇/卡通/無厘頭基調。而這一點到了導演Brad Loghrin(龍威德)手中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