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舞蹈新生代的一面魔鏡 評三十舞蹈劇場《宓若思》
《宓若思》這面鏡子,照映出三十出頭的台灣女性編舞者的内在風景,也微妙地「反映」了編創者的師承、劇場經驗及受西方影響的「影子」。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窗外,有無法描繪的藍 評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
劇中所透露的創作者的中年焦慮和青春眷戀,就像劇終時籠罩著舞台的一片藍,無法描繪,只能感受。或許曖昧是一種無法描繪的藍色憂鬱,那麼作者介於悲喜之間的創作掙扎,對作品來說,卻不是優點。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賀喜聲中見隱憂
許多創作者都希望從傳統戲曲中擷取養分,用戲曲中的精髓滋養現代劇場的空洞貧乏。然而,炫惑於戲曲表面上的熱鬧,往往是改編的致命傷。意圖跨界改編者,在圖新鮮之餘,實在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文素養與膽識。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失落的荒謬感 評《等待狗頭》
關於《等待狗頭》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導演或演員是否掌握了文本的關鍵細節,而在於這個時代社會的急躁冒進,讓我們失去了感受荒謬的能力。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追蹤命案,線索自在劇名中 評果陀劇場《莫札特謀殺案》
Amadeus轉換成《莫札特謀殺案》,寄意所在也從音樂神童的命運轉移到天才音樂家的命案。《莫》劇的改編之舉,仿如把合唱改為齊唱,雖令筆者難以苟同,呈現嫉妒在基督教社會的心理機制仍動人心弦。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沉默的聲音 評《無可奉告》
無論是「無可奉告」或者「遊戲語言」,《無》劇的創作者們終究還是對自我、對她們所使用的語言、對劇場有所期許,終究還是希望我們能不忘記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缺口。因為,在一個大家都無法忍受「無可奉告」或「沉默」的社會裡,或許只有在劇場中,我們還能「好像聽到什麼聲音」。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時間,淹沒在肢體與意象之間 評南風劇團《時間之書1905》
畫面屢經轉換,卻未釋放出更多訊息,意象豐富,卻未能累積層次或張力,《時》劇既要處理抽象的時間命題,更要處理觀衆的閱讀心理時間,如何利用意象漸漸累積心理印象,讓這兩種時間在劇場内遇合、一起呼吸,或許是本劇最困難的挑戰。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在劇場尋找神聖和救贖的可能性 評光環舞集《神曲2001》
劉紹爐企圖超越文字的禁錮,結合聲音和肢體動作,更直接地描述原作中各種人類深邃的情感,另闢蹊徑改編文學入舞。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別著一朵紅花的卡爾維諾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
魏瑛娟過去縱然標舉自己的美學品味與姿態,仍能表達出她對人物、社會的觀感與情感,作品中的冷靜反省與抒情關懷讓人難忘。但是時至今日,在劇場中要表達的東西還不成系統、動作與構圖陷入重複的模式,徒然留下姿態與眼神,顯得有些荒涼。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直率炫麗的北歐神話 評歐莉.夏漢的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在每一次鋼琴引領時均很清楚地表達樂句線條及其音樂性格,之後樂團的銜接,充分顯露了歐莉具有「領導」的舞台魅力,將「協奏」本質的對抗、競爭性柔和地轉化為「室内樂合奏」的對話、融合以達成音樂内涵之合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