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能量超強,音樂性待琢磨 評余隆與中國愛樂訪台演出
指揮對他們這樣的木然音符視而不見,對漫長的旋律線則束手無策,只期待大音量總奏來臨,好讓他用誇大的手勢,激起樂團發出重金屬搖滾樂般的爆炸聲浪。第四樂章誇大的音量對比,馬勒瞬時化身成凶暴的布魯克納,優美歌唱性消失,只剩大小音量交替起伏的印象。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活力有餘,生動不足 哈根弦樂四重奏
用四重奏的四部弦樂器來表達作曲家腦中雄壯的音響畫面,確實難度頗高,也是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哈根弦樂四重奏演出的配合默契非常好,可是各聲部間仍存在著音量對比的老問題還無法突破,雄厚低音部對比不出亮麗、多彩的中、高音聲部,也有些許強弱上的解讀稍覺彆扭。
PAR /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西方芭蕾轉化後的思考 北京中央芭蕾舞團《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成功將電影手法轉化在舞台上,然而融合兩種不同文話的舞蹈仍需長時間的琢磨,方能在劇中創出獨具中國風味的芭蕾,很可惜在《大紅》只見到兩者生硬的併湊,而無法領受芭蕾和中國舞蹈身段所交織出來的細緻和獨特。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失焦的奏鳴曲 愛麗莎.帕克小提琴獨奏會
標題為「鈴鼓」的急板樂章,由鋼琴低音部奏出代表鈴鼓節奏的頑固音型,曲意原是模仿異國舞蹈中,伴奏樂師搖晃手鼓,以突出俏皮的舞蹈節奏感。但那不斷重覆的D音斷奏,踏板過重,使音量明顯地落在鋼琴上,沒能捕捉到跳舞的輕盈感。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不脫稚嫩,潛力仍十足 評李特納鋼琴獨奏會
在一部並不怎麼熟悉的史坦威上,李特納膽大心細地雙手馳騁,疾速輕奏的音色清亮而不致過分尖銳,很少能聽到這樣優秀的現場演奏,聽到鋼琴家痛痛快快地發揮自己的優點,的確是一種享受。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簡室蘊繁香.自然意深長 談陳品秀創作《百夜詞》
白色胚布的背景和白色膠質地板,簡單的幾盞燈,再配上表演者簡陋的家居打扮,《百夜詞》的製作可說相當節儉;然而,這樣簡約的設計若非預算有限,恐怕想刻意做也得大費周章,還不見得能夠如此「自然」。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幽默 評《黑色喜劇.白色幽默》
謝弗在本劇中以虛入實逆向操作,象徵性地用全亮來表達全黑,玩弄的絶對不是表演趣味而已。可惜的是,在導演梁志民的詮釋上,只在演員的表演上做文章,因此我們看見演員拼命在演睜眼瞎子的遊戲,浪費了一個在虛虛實實的空間中擴展表演深度的機會。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不只是童話 評日本榴華殿DOJYOJI
比起上次來台演出REM,DOJYOJI一劇更依賴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背景作為其作品理解的文脈,但是,對於不了解《道成寺》故事内容的一般台灣觀衆而言,DOJYOJI的諧擬意涵並不能發揮其預期的作用。
PAR /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笑聲之後,何以為繼? 評表演工作坊《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就歷史事件的呈現與詮釋而論,基本的因果邏輯是必要的;就戲劇的諧擬與批判而言,良好的品味與清楚的自覺也是絶對必要的。當這些嘲諷與諧擬脫離了時空條件的補充說明,就會缺少理智思辯的意味,只是勉強地從觀衆群裡壓榨出冷酷的、或甚至愚眛不明的笑聲。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顛覆傳統的新世代音樂 評澳大利亞室内樂團
首先由獨奏者採用帕格尼尼第六號綺想曲的快速顫音(Trill)帶出氣氛,最奇特的是利用各聲部的演出者交替拉奏主旋律,主題在四處流竄,聽衆被耍得眼花撩亂,煞是漂亮,有如發燒音響的音效測試,加上他們鮮明的肢體語言,搞得全體聽衆血脈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