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反骨的溫柔—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

不同於上一世代法國導演的文本演繹方式,成長於影像世代的年輕導演大衛.包貝,擅長以感官圖像轉譯古典文本,大量視聽覺元素的運用與炫技般的舞台調度,引導我們走進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世界裡。 對包貝而言,文本不是劇場的唯一,他更感興趣的是舞台視覺的呈現。演員的身體是演出最重要、也是最無可取代的表現媒介。在他執導的《哈姆雷特》中,演員以結合馬戲與體操的肢體表演,取代精湛的念詞,表現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 即將來台的《烈愛.波姬亞》,結合了雜技演員與舞者的靈活肢體、水上舞台的裝置奇觀、激情狂放的現場搖滾樂,及電影《巴黎野玫瑰》女主角碧翠絲.黛兒能量十足的表演,讓雨果筆下的禁忌之愛,再度撼動現代觀眾的心。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多元演員反映社會 身體、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大衛.包貝的創作與導演風格

卅七歲的法國導演大衛.包貝,是法國劇壇新一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一位。創作上身兼導演、編劇、舞台設計、聲音影像數職,堪稱全方位藝術家的他,堅持舞台上演員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以呼應社會的現實狀況;關注主題也聚焦於新移民、少數族群的生活,深具社會關懷。他的舞台上有演員、舞者與馬戲演員,強烈的身體性表演也是他詮釋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強烈的舞台視覺,精湛的燈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設計,都是他的招牌標誌!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獨家專訪《烈愛.波姬亞》導演大衛.包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想談的議題

新世紀前後開始戲劇創作,歷經十多年淬鍊的大衛.包貝,如今已是法國新生代劇場導演中最不可忽視的一位。視覺呈現豐富,社會議題導向,且喜愛與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家合作,是包貝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十一月份中下旬,包貝正與一群哥倫比亞馬戲團演員在巴黎雙子劇院(Les Gémeaux)、克雷特爾(Créteil)藝術中心兩處演出新作《上帝賜予》。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暢談戲劇創作觀。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溫和內斂下,流著反骨熱血 我所認識的大衛.包貝

本月受邀至國家戲劇院的《烈愛.波姬亞》,破紀錄地創下去年法國內地巡迴最多場次的劇場作品之一,令人驚訝的是,巡遍全法,唯獨不進巴黎城內。「我其實不是那麼喜歡巴黎,藝術圈裡瀰漫著太多做作虛偽的氛圍。」大衛嘴角昂揚,淡淡地說著。「我特別喜歡在非制式的場域和空間與觀眾對話。」他說。「況且,如果巴黎人那麼想要看我的戲,就『出城』看嘛!」大衛調皮地說。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大衛.包貝攜手「巴黎野玫瑰」 重現大文豪雨果經典魅力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一面觸動現代華人的照妖鏡 林奕華作品的「看」與「見」

林奕華為華人社會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觸動的,或許是觀眾內心以為不存在、或不願意面對的課題,因此觀眾再也無法如觀看國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動安全地扮演觀眾角色、接收導演的詮釋與手法。如林奕華自己提過,很多人進劇場不是為了要發現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題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華走出個人的舒適圈,劇場裡的可能性或許能與個人生命的可能性結合,「接受拒絕但不拒絕自己和他人」。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演員眼中,林奕華是……

思考跳躍、作品內裡層次豐富的林奕華,對一起工作的演員來說,是怎樣的一位導演?傳聞中,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逼迫演員向內深掘、向外發揮出強大的表演。本刊特地訪問了四位林奕華的班底:謝盈萱、莫子儀、朱宏章與周姮吟,一談他們眼中的林奕華——是伯樂,是心靈偵探,是思想家,也是演員的導師……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書摘 對不起,我不是男生 林奕華與《恨嫁家族》

透過《恨嫁家族》中「反射思考」出的「當代女性的出路」,而它「反照」的是「當代女性的困境」。在探討這樣的「性」議題時,要討論、反思、檢視的,是權力形成的「過程」、「手段」、「方法」以及其為「主動」還是「被動」的狀態。而林奕華之所以能夠將議題用一個情節、多個層面的「反射」且「反照」出去,是因為他對於「時間」的敏銳。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聽覺跨視界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劇場?電玩!新馬戲 「看」後MV時代的古典樂 當代音樂現場的多媒體與劇場化趨勢

現在的古典音樂會愈來愈有「可看性」,多樣的表演形式與音樂演奏同步呈現,讓觀眾的耳目皆大歡喜。音樂演出的視覺化趨勢,早有歌劇帶頭,但進入當代,除了作曲家在創作時就把「舞台指示」寫進譜中,新型態音樂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戶外音樂會更熱鬧,煙火、機器裝置、飛行特技、動畫、電玩、水舞、偶戲、舞蹈……都可以搭。但重點是,作曲家或音樂家得依舊是演出的焦點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