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Q:後輩 許乃涵 A:前輩 陳幼芳 小處著手逆向推理 不被劇本牽著走
陳幼芳在舞台上、廣告中,總是氣場強大,表演精準到位,一點就逗笑你;以「涵冷娜」之名遊走於Comedy Club和網路影音平台的許乃涵,雖演喜劇但仍有困惑,不知自己是否選對路?兩人初見面,分享來時路,前輩點迷津:「技術什麼的都可以磨練,但愛好搞笑的個性或觀察力才是必備。」「不要害怕挑戰,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去做,不打混,不自滿。態度最重要。」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Q:後輩 賴玟君 A:前輩 鍾欣凌 演喜劇 是一種走鋼索的藝術
她們都是北藝大戲劇系的畢業生,也都有著令人一見印象深刻的胖胖可愛外型——「粉紅豬」鍾欣凌從舞台演到影劇,拿下金鐘獎證明自己的實力,近幾年在劇場中相當吸睛的賴玟君,表演備受矚目——她們是大多扮演讓舞台愉悅輕鬆的角色,卻深知喜劇背後不一定總是明亮,也有悲傷、無奈,知曉月之暗面才能當舞台上的暖陽。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以藝術搭橋 創意不設限 訪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
曾在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任內推出多齣歌劇製作的簡文彬,這次以類似模式(國內幕後製作+國內外優秀聲樂家演出)推出《茶花女》,隱隱可看到其「衛武營歌劇計畫」的未來樣貌。簡文彬表示,衛武營本來就有專為歌劇演出設計的「歌劇院」,因此歌劇會是發展的重點,他希望每年都會透過固定製作、引進、協辦來進行演出,並培育人才、養成班底,讓歌劇的產業慢慢建立;也會與國外歌劇院合作,讓人才與作品跨出國門,讓大家看到我們的表演藝術創作的蓬勃與實力。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簡文彬親自領軍 打造當代《茶花女》
威爾第膾炙人口的歌劇經典《茶花女》,來到豔陽高照的南台灣,會化身為如何令人驚歎的美麗風流?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的指揮下,由楊士平執導,號稱「有著實至名歸的《茶花女》外貌」的羅馬尼亞女高音瓦倫提娜.法卡絲擔綱主演。導演將此版《茶花女》背景設定在「我們的時代」,要讓觀眾感覺這就是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而能觸動更多的反思……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紮根遠眺 含苞茁壯 南台灣的歌劇生態
在表演藝術環境不算健全的南台灣,仍有如「創世歌劇團」、「對位室內樂團」等團隊持續耕耘歌劇的製作,甚至是遠征北部,而因此「紅」回南方。人才的欠缺與流失,排練與演出場地的不足,觀眾對歌劇的接受度,都是他們面對的種種困境,但他們仍堅持不懈,也期待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歌劇計畫,能讓歌劇在此落地生根。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島與國、城與鄉 逃避與創造 台灣現代劇場的返鄉故事
台灣的現代劇場發展,從上世紀八○年代讀起,其實就是一則則「返鄉」的故事:從海外學習歸來者帶回劇場新知,打開了蒙昧;從台北興起的風潮,隨著「社區」的發展政策漫流各地;接著,或是年輕團隊直接選擇返鄉落戶扎根,或是資深團隊選擇遷徙異地發展,讓台灣劇場的樣貌,隨著地理性的變化而更趨多元……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歸來嘉義 阮劇團 賣力撒種接地氣
一群嘉義孩子,在外出求學後,因為想把戲劇的感動與自己的鄉親分享,他們返鄉成立了「阮劇團」。但不是你想分享就可以分享,在找到正確路徑之前,阮劇團也曾重重跌一跤。這一跌讓團長汪兆謙清醒,意識到「接地氣」的重要性,觀眾不來,「阮」就走近觀眾。教育與觀眾培養成為他們日日琢磨的基本功,「草草戲劇節」、「劇本農場」等等計畫鋪展開來,汪兆謙說:「我希望至少在嘉義,能讓民眾對於戲劇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正常的。」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回返苗栗 EX-亞洲劇團 用口碑「專注」扎根
林浿安與江譚佳彥這對台印夫妻,有個共同的理想:回到家鄉創立劇團,在評估台印兩地狀況後,他倆攜手回到林浿安的故鄉——苗栗,打造了EX-亞洲劇團。寧靜山城與大都會不同的文化環境,讓劇團在經營上須有不同於城市劇團的策略,除了靠在城市演出建立口碑以在故鄉存活,他們也針對當地特色推出「亞洲假日劇場」,讓當地居民在假日能夠將進劇場觀劇當作新的休閒;今年,假日劇場將擴大為一個月的「2016亞洲假日劇場」,邀來更多演出與苗栗鄉親共享。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深耕台南 台南人劇團 開拓一畦藝術的園圃
立足台南卅年的台南人劇團,五年前移居台北北投,卻未放棄台南這個「起家厝」。留守台南的團長李維睦因緣際會租下321巷的舊建築,除了持續在台南維持排練與演出,也與其他鄰居一同打造「321巷藝術聚落」,因為空間特色,也發展出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參考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舉辦了結合表演、藝術「夜市」的「321小戲節」,今年跨入第三屆。李維睦說這方園地,希望能持續提供各種團隊使用,「讓新的劇團養成、讓他們感受到有人支持。」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移居宜蘭 無獨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來在此創造
二○一三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了能有將製偶工廠、排練場、辦公室、推廣空間合而為一的空間,選擇移居宜蘭利澤,交換的是用一團資源與人力來創建、營運國際偶戲藝術村,卻也翻轉了劇團經營與創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戲創作、教育推廣、國際偶戲交流,更落實與在地互動,除了在社區、綠色博覽會演出,亦增加試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後辦座談邀觀眾自由交流,並以宜蘭文學、傳說入戲,與地方文化結合,打造「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