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獨家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姬爾美可 結構之內,存在無限自由
她的舞,讓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準的結構、順暢的動作、與音樂無縫的契合與呼應……她的人,也如同其舞:嚴謹分析、重視思考、要求細節。但姬爾美可也說,她不是會說:「所有人去左邊,然後去右邊」的編舞者,她與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結構,提出一個框架,而舞者提供她們的答案。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暌違九年,羅莎舞團終將再訪台灣,趁著這次機會,本刊特邀舞蹈學者林亞婷越洋專訪姬爾美可,讓我們在經典將臨之前,了解這位當代舞蹈的領航人物。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雨的邏輯 姬爾美可的舞蹈與史提夫.萊許音樂的繁複交織
姬爾美可的許多舞蹈——特別是為萊許音樂編的舞蹈——都隱含著「雨的邏輯」。我們總是能在她的舞蹈裡看見重複的動作。然而,一個單調的動作,卻總是能在重複裡變得繁複,並和萊許的音樂交織出無盡的樣態,就像是日本型紙上隱現出無盡的圖樣。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以舞寫詩 聲影構築時間的畫格 姬爾美可的舞蹈影像
除了舞台上的翩翩身影,姬爾美可更把她的舞蹈美學以影像方式無限延伸,透過與多位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科爾布、提耶瑞.德.梅的合作,影像中的舞蹈不只是動作的再現,更是與鏡頭、空間、音樂共構的美麗詩篇。看姬爾美可的舞蹈電影,像旅行,可以保持距離,察覺、整理、分析、比較小細節的變化,也可以像孩子一樣,忘情神迷。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舞作預覽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爾美可創造了幾何重複的動作模式,搭配上極簡主義的音樂,使舞者的個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築物的內外出現,她們的身體無法從環境中脫離,主體性與客體性互相依存,而觀者也因此與表演本身產生互動性的關係。在建築物中舞動的身體使空間更為具體,舞者在空間中,一開始是以直線的方式探討空間,接著進入對角線和原形的方式來舞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純粹動作書寫,精準捕捉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使這支作品進入抽象而純粹舞蹈的藝術領域。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Drumming 貌似輕鬆嬉戲下的嚴謹
雖然只是簡單的節奏和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Drumming卻帶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產生了無限的變化。整支舞曲給人的感受是輕快而愉悅的,像是在公園之中的嬉戲,只有在鼓聲停歇和動作停止的時刻,觀眾才彷彿從迷人的饗宴中驚醒,驚覺這是一場純粹舞蹈與純粹音樂的旅程。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從世界的蜷川 看蜷川的世界 The World of NINAGAWA YUKIO
崛起於一九六○年代日本前衛小劇場運動, 卻以商業劇場奠定他在世界劇壇的地位。 莎士比亞、希臘悲劇、日本劇作與文學, 他的舞台作品題材多元,涉獵廣泛。 將歌舞伎的表演符號運用於西方經典的搬演中, 形塑他獨一無二的戲劇美學。 精準如音樂的表演節奏、場面調度與聲光變化的緊密扣合,帶來觀賞的感官享受。 星光熠熠的明星卡司,讓他的製作經常未演先轟動,成為票房賣座的保證。 他是蜷川幸雄,日本人尊稱他為「世界的NINAGAWA」。 在長達半世紀的導演生涯中,蜷川執導超過百部的作品。 即將迎接八十大壽的他,創作力依舊驚人, 近年還推出「莎士比亞卅七部作品全上演」計畫。 此次在台灣上演的莎劇《哈姆雷特》,是他第八度挑戰該作品, 對他而言,每次的搬演不是舊作重製,而是全然的摧毀與再生。 本刊深入蜷川的舞台世界,揭開他如何兼顧美學成就與商業價值的成功秘訣。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明星就是王道 劇場變身「遊藝場」 日本的商業劇場探秘
日本商業劇場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必須先有主角!」說穿了,商業劇場本身就是為了「主角」而存在,擔任主角的明星演員要具有吸引觀眾入場看戲的神奇魅力,也決定著舞台的成功與否。而另一方面,商業劇場多是由大型的演出公司主辦,使用大型劇場、長期不休息的演出檔期,加上把演出的場地打造成「大型綜合遊藝場所」,吃喝玩樂的設施應有盡有,讓觀眾在「追星」過程中還能感受到戲劇的魅力,同時也能夠在觀賞過程裡完成「綜藝娛樂」的遊樂饗宴。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前衛運動起家 奮戰商業劇場 蜷川幸雄劇場之路的不悔與堅持
曾是日本前衛劇場運動的健將,蜷川幸雄後來選擇進入商業劇場時,曾遭受當年同伴的不諒解與孤立,但他認為透過商業劇場與地下劇場的一來一往,讓作為表達者的自己只會更加地豐富,如果不如此做的話,個人的創造力就會陷入死胡同而無法前進。從其作品表現看來,蜷川的確是一個把地下劇場與商業劇場結合得很完美的導演,創作素材的多元,更打造了他獨特的劇場美學。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當東洋浪捲西方 衝撞中的官能饗宴 蜷川幸雄劇場成功術
蜷川幸雄執導的作品範圍廣泛,從希臘悲劇、莎劇、現代戲劇到日本古典劇作家皆有涉獵,他在以西方為底的劇本上,加進日本傳統元素,強烈的視覺效果與巧妙運用的音樂牽動著觀眾的神經,看戲猶如經歷一場官能的饗宴。但蜷川的成功絕不只是賣弄異國情調與感官刺激而已,仔細閱讀原典,思考台詞,尋找表達的形式和語言,擅用演員的特質,激發演員的潛力,共同開創新的境地,或是蜷川持續成功的秘密。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不斷破壞與重建 在地化也普世化 蜷川幸雄的莎劇
蜷川幸雄迄今執導過十六個莎翁劇本,其中如《馬克白》、《哈姆雷特》等更重製了多個版本,每次都是破壞與重建,可見莎劇對他的重要意義。蜷川的莎劇,讓日本文化元素與莎劇情節融合,目的在於讓原本屬於「西方正典」的莎士比亞更接近當代的日本的觀眾。對於亞洲而言,莎士比亞是在「近代化」的框架當中被引進的「西方正典」,文化上的劣勢讓莎士比亞在亞洲從來不是「中性的」,對蜷川而言,導演莎士比亞是挑戰世界,同時也是挑戰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