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從非主流到主流 令人瞠目的舞蹈怪傑 西迪.拉比的崛起與歷程
西迪.拉比雜技般的身體動作,來自平民階級的通俗文化啟蒙,以及外來移民的文化衝突,看似非主流的背景,卻讓他成為站上主流的鮮明特色。以及,他在大量創作中,仍然可以挖掘更新鮮豐富的題材,凡此種種,怎不讓人打從心底佩服?於是,看他的作品,更是親身參與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舞蹈歷史。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如水柔婉 兼容並蓄 西迪.拉比的肢體運用與舞蹈美學
非舞蹈科班出身的西迪.拉比,卻以天賦的柔軟身體與一身雜學,成為歐陸多位編舞家的寵兒,他從不自限,在舞蹈肢體上不斷探索,從與不同類型舞者的合作中激盪創新;作為編舞家,他也秉持同樣的態度,跟不同領域、國籍、體型、年紀、技巧、語言和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合作,舞作內容更是多樣,同時具有悲劇與喜劇、神聖與世俗、個人與文化、信仰與精神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到後來都在他獨特的幽默感與巧妙的安排下,融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創作。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跨文化展「吸星大法」 舞蹈變色龍「變」無止境 西迪.拉比的跨文化舞蹈創作
出身穆斯林與天主教混血家庭,「跨文化」可說是西迪.拉比的生命底蘊,於是在舞蹈創作路途上對不同舞蹈文化的熱中交流與關注,可說是其來有自。除了與不同的舞蹈類型、視覺藝術等其他藝術領域密集對話,探索、開拓舞蹈動作與肢體語言外,西迪.拉比創作關注的主題都環繞在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上,對他而言這種關係並不僅止於私人層面,亦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他們來自傳統,也樂於創新 與西迪拉比共舞的舞蹈巨星們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專訪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 尋索共感互通 達成一體存有
二○○七年首度來台,暌違七年後,已成為歐陸當紅編舞家的西迪.拉比,將帶著巡演多國、備受歡迎的舞作《空間》再訪台灣。把舞蹈當成媒介,讓各種文化背景的大眾尋索共感互通、達致一體共存,西迪.拉比把自己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化入舞作,不斷的「跨文化」與「相遇」,讓他拓展更開闊的創作風景。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他一談其創作思考及與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合作之經驗。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是「武」亦「舞」 是禪非禪 西迪.拉比與少林武僧的《空間》
由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僧人共修三個月打造的舞作《空間》,是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十六位武僧、一位小沙彌與他(編按),在舞台上與英國雕刻家葛姆雷設計的廿一個形似棺材的空箱共舞,藉著空箱的推疊搬移,意義不斷變換,原本擺布空間與武僧的「魔法師」,最後也從老在觀望的位置,進入了神殿,與武僧們一起練功,二元對立的世界,逐步交融……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 Post-Modern Dance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為什麼我們在此時此刻還要去回顧一九六○年代紐約下城的舞蹈現象? 歷經半世紀,後現代舞蹈的繼承者們又走到了何方? 在伊凡.瑞娜等先驅者以連珠炮的「不」宣言,振聾發聵又自信地問「什麼是舞蹈?」之後,現代的大敘事高牆瓦解了,編舞家力求成為自己,也讓舞蹈成為舞蹈自身,在後現代編舞家眼中,世界必須回到初始,萬物得索討回原本的名字,他們要無限地伸展自己,直到觸碰邊緣。 從觀念發展到風格,後現代編舞家們走到自己的邊緣——形式。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堪稱後現代編舞家後繼者之代表,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 拜姬爾美可的經典作品即將來台之賜,讓我們得以檢視那個輝煌的年代,舞蹈的脊梁。當時的紐約沒有邊緣,顛覆與開創,風吹所及,全球眾星閃耀。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我舞故我在 不受「意義」捆縛 問「後現代舞蹈」的幾個問題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穿球鞋一直跑一直跑,是舞蹈;一個人從樓梯上走下來,是舞蹈;在街道上的兩人三腳(並歡迎路人沿途加入),是舞蹈;更後來,在如跳針般反覆的樂句中重複相似的舞步,當然更是「舞蹈」了。到底「後現代舞蹈」與之前的舞蹈有什麼不一樣?「後現代舞蹈」要怎麼「看」呢? 趁著「後現代舞蹈」的重要創作者姬爾美可創辦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訪台演出,透過幾個問題,我們打開這扇大門,讓讀者一起走進這個開闊、美麗的世界。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從傑德森教堂出發 他們讓舞蹈走得更遠 「後現代舞蹈」的六位重要編舞家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紐約下城傑德森教堂,正進行影響美國舞蹈史的重要運動——由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學生,音樂家羅伯.鄧恩(Robert Dunn)策畫的第一屆編舞營發表,參與者包括日後知名的後現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後期加入的露辛達.柴德茲(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視覺藝術家如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劇場導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數位舞蹈家,持續在舞蹈實驗道路上前進,成為談及「後現代舞蹈」時,必得認識的大師。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後現代舞蹈的跨洋傳播與演變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