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英語物質》 文化煉金術與肉身的質變 看瑞典編舞家史班科博格的美術館新製作

由瑞典編舞家史班科博格編創的《英語物質》,近期在各大美術館巡迴。此作在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中演出,布料衣物、酒類或提神飲料,舞者大部分的時間只單純執行一些簡單的「行為」,強調的是體內體外「身體的變化」,而舞作的音樂、空間呈現出拼貼的大雜膾,正是如同一樣影響人類精神的「文化物質」。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杉湖當代芭蕾舞團 閃耀十年一瞬消失

曾在電影《命運規劃局》中作為女主角排練場地與共舞團隊的杉湖當代芭蕾舞團,在紐約舞壇相當獨特,由美國最大的零售公司沃爾瑪家族成員洛利創立的該團,一成立就享有第一流的資源,但今年三月中舞團發出解散舞團的聲明,令人問號連連,但舞團只說是因為創團者停止撥款,再無說明。六月六日的最後一場演出,在演出納哈林編作的「安可舞」之後,舞團正式劃下休止符。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柏林Lucky Trimmer舞蹈節 蔡博丞《浮花》受邀演出

二○○三年由一群舞蹈熱愛者創立的Lucky Trimmer舞蹈節,是柏林一個提供給實驗舞作的免費展演平台,每年公開向全世界徵件,形式風格不拘,唯一限制是演出長度只能十分鐘。今年的舞蹈節在六月中旬登場,從超過三百個申請作品中選出七支舞作到柏林演出,台灣編舞家蔡博丞以《浮花》受邀,精采演出贏得觀眾熱烈回響。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阿爾美達劇院「希臘戲劇節」 引人思辨「抉擇」與「正義」

繼荷蘭導演凡.霍夫執導的《安蒂岡妮》之後,阿爾美達劇院也接著推出「希臘戲劇節」,一連演出《奧瑞斯提亞》、《酒神的女信徒》及《米蒂亞》三齣希臘悲劇,讓倫敦變得「很希臘」!首齣作品《奧瑞斯提亞》是個因選擇而遭逢厄運的故事,一再搬演,不僅展現了人與命運的衝突,也提示了許多必須反覆思考辯證的問題,引發觀眾對哲學問題的重新詰問。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普及精緻藝術 巴黎歌劇院推出超低青年票價

外觀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常讓人感到仰之彌高難以親近,但為了讓藝術向下扎根,新任院長黎士納從今年九月起,推出首演前夜超低票價策略,讓年輕人以十歐元、約合台幣三百五十元的票價,觀賞與正式演出一樣的首演前夜演出,企圖吸引年輕族群走入歌劇世界,並藉此打開新製作的的口碑與回響。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西九」製作人論壇 「創意參與」是未來趨勢

五月下旬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了一場「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邀請華語地區的多位製作人與會,並邀來自韓、泰、芬蘭、美國等地的主講者。閉門座談中討論分享對新時代「製作人」的角色與定位的看法,「亞洲製作人平台」發起人崔石奎指出,未來的製作人必須是「創意製作人」,從行政問題的解決者,走向改變的驅動者。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夢幻泡泡的城市裡 金錢太陽下的那些人 在澳門藝術節看福克.李希特的《信任》

五月底,為期一個月的澳門藝術節來到尾聲,閉幕作品是由柏林的列寧廣場劇院演出、福克.李希特編導的《信任》。在這齣首演於二○○九年、觸碰後金融危機脆弱人際網絡的戲,不具特定角色的肢體各據舞台一角,讓絕望與憤怒滿溢出舞台,多向度的空間塑造出非單一時空的全球共同處境;戲中一切,似乎也與澳門這個城市的當下現實隱然呼應……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後雨傘劇場」的理想初衷與現實沉澱 運動過後的香港劇場創作

去年要求「真普選」的「雨傘革命」,為香港社會掀起了公民覺醒與爭取權利的風潮,也成為劇場中專注的創作主題。觀察這些劇作,可以看到創作者如何轉化運動的經驗與思考的深度,而創作人如何把自己的情緒、見解、立場和姿態沉澱為材料,透過劇場手段去處理、分析與思考,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這個充斥著躁動聲音與情緒氾濫的年代,創作人可能先要先具備一種「評論」的角度審視現實,讓作品的寬度和深度可以跨越更遠。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在遊樂場中,給我天真落淚與相愛的權利 法國導演尚.貝洛里尼的《利里歐姆》

法國劇場界的新星——導演尚.貝洛里尼是法國最年輕的公立劇院院長,最近他的作品《利里歐姆》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這齣一九○九年由匈牙利作家費倫克.莫爾納寫成的劇本,故事背景是廿世紀初即將邁入高速工業化的歐洲,劇情融合寫實與幻想筆法,描寫小市民的生活樣貌與真摯情感,在貝洛里尼手中,舞台以遊樂場場景呈現,體現笑淚交織的「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