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康柏拜區《哈姆雷特》 預演開始話題不斷

因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區的高人氣,巴比肯中心製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開賣就創下秒殺奇蹟,八月初終於開始預演。因為太受矚目,連媒體也不顧與劇團間的默契,搶先刊登評論與劇照,甚至看預演的觀眾也違規拍照、錄影,就是想在社群網站中搶得爆料先機,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區還要親自出馬呼籲:大家別再拍了啦!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博馬榭協會永續經營創意 補助六大領域劇本創作

法國有舉世少見的、針對劇作家的常態性補助,是由「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的周邊組織「博馬榭協會」所提供,且補助對象不限於傳統定義的劇作家,包含劇場、舞蹈、馬戲、街頭藝術等六大領域的廣義劇作家都可接受補助。除了補助寫作計畫,該協會也組織讀劇會,補助劇本出版、翻譯與演出製作,並建立寫作資源資料庫,還根據每年劇本送審的結果彙整注意事項,幫助年輕劇作家認識自我盲點……對創作的培植與經營,可說是相當全面。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胡亂抓食不如獨沽一味 北京專業劇場隱然成形

原名「東方劇院」的「北京喜劇院」於七月中開幕,為北京的專業分眾劇場更添氣勢;喜劇院委託國家大劇院管理經營,成為國家大劇院蛋殼外的第五劇場,並由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也將在十一月十七日開幕,硬體就是為音樂劇演出而設計,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的範本。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上海評彈團製作《林徽因》 向群眾集資引發回響

上海評彈團醞釀了三年的製作《林徽因》,最近發起「眾籌」,引來媒體關注,也突然多了許多來支持的朋友。這個計畫預計籌資五十萬,分成一百股,每股五千元,劇團約持有兩成比例,演職員都一起下海參股,參與的股東們也將進入二度創作中,幕後的粉絲們可以公開進入戲的排演、審定等過程,作品將舉行開放式的劇本朗讀會,聽取各方意見,這也將開啟評彈界的先河。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林肯中心前總裁出回憶錄 直言不諱大算總帳

二○一四年卸任、擔任林肯中心總裁長達十二年的雷諾.雷維,在新近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一吐在職時不能說的真實感受。為了經營林肯中心與大規模的翻新工程,雷維使盡外交手段,只求能整合「異見」達成最後目標,而在書中她終於能說出心中想法,超有自信的他,也將回憶錄寫成商業案例研究,而最成功的就是他自己的管理方法。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楊.法布爾、謝克特搬演新作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從六月廿五日到七月五日展開十天的演出,這次邀來比利時前衛藝術家楊.法布爾的新作、廿四小時馬拉松演出的《奧林匹斯山》與當紅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的《野蠻人》,前者以舞蹈、獨白、裝置,演繹希臘神話的紛亂與哀愁,後者大量使用巴洛克音樂,群舞盛大炫目,肢體外放誇張。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看戲太貴了嗎? 票價調查引發討論

在倫敦看戲的票價是不是愈來愈貴了呢?英國專業劇場雜誌The Stage特地進行調查,範圍包含西區的商業劇場與受補助的劇院製作,發現票價的確有增加趨勢,雖然也有通路促銷的搭配,但終究是不夠親民,調查結果也引發各界討論,尤其是受國家補助的劇院如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即便口碑作品移師西區劇院演出,是否也應該在票價上回饋觀眾?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 戲劇考題比重高

高中畢業會考(BAC)是每個想進大學的法國高中生都需參加的重要考試,今年的法文科考題重點放在戲劇,社會經濟組與自然科學組的考題是「十七世紀迄今的戲劇文本與舞台呈現」;文學組考生的「藝術科」則考馬戲。考生不只要熟悉經典戲劇文本,也需有觀戲經驗,甚至有機會展現個人的舞台創造力。靈活、多元的考題,顯示法國國民教育體系對戲劇與表演藝術的重視。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戲曲也觸「電」? 崑曲電影《紅樓夢》地下流傳

此觸「電」乃指戲曲與電影的結合激盪,話說早年電影科技傳入中國與台灣,最早搬上銀幕的都是戲曲演出,因為這都是當時最時興的大眾娛樂,翻拍上陣招引票房最有效。但到了廿一世紀,當導演龔應恬用了五年時間拍出崑曲電影《紅樓夢》,卻無法排檔上映,僅能在同好間流傳訊息、「地下」公映,正是時移勢遷的明證。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PW壹捌零零」編劇碩士成果展 展示多元創作面貌

香港劇場界讓新進編劇發表的機會不少,但有志於系統性學習和進修編劇的創作人,選擇其實可能只有香港演藝學院,該校編劇課程在潘惠森的策劃下,的確吸引了不少本地和中國內地學生就讀。最近演藝學院編劇碩士生在藝術中心小劇場展演卅分鐘其新作的選段,作品看來風格迥異而且進路不一,卻不約而同朝向一種思考:不同價值觀的對立、衝擊與角力,與「後雨傘」處境別有連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