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邀請英國人才領軍 美加澳三組織各有盤算

澳洲的雪梨劇團、加拿大「蕭伯納戲劇節」與紐約新的表演藝術場地Culture Shed,不約而同找到了新的主事者——而且剛好都是英國人。求才求到遠端,當然各有盤算,從三人的資歷來看,顯然其國際經驗的豐沛、國際人脈的四通八達,會是三個單位的重點考量,但是否能切合在地需求,則有待觀察。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交響樂團會師「柏林音樂節」 紀念尼爾森與荀貝格

由柏林藝術節慶公司與柏林愛樂合辦的「柏林音樂節」,每年九月展開,今年以奧地利作曲家阿諾.荀貝格與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兩位改變廿世紀音樂面貌的偉大作曲家為主題,邀請了卅個交響樂團、合唱團、獨唱家,表演廿五個作曲家的七十個作品,讓柏林樂迷幸福享受這豐富的交響樂全席。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BBC「十首曲子」計畫 帶學童認識古典音樂

BBC去年秋天開始的「十首曲子」教育計畫針對小學生挑選十首古典音樂曲子,並請威爾斯國家樂團、合唱團演奏,舉辦影片免費放映,請名人介紹這十首曲子,曲目有經典的貝多芬、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穆索斯基《荒山之夜》,也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搭配設計過的學習資源,學校教師也能應用在課程和校內樂團練習中,十個月的成果,也在逍遙音樂節以演出展現。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巴黎歌劇院重金推動數位創作 免付費也可隨時收看

現有迦尼葉、巴士底兩廳的巴黎歌劇院,為了徹底實踐精緻藝術平民化、藝術無國界的理念,特地斥資兩百萬歐元打造專屬網路平台「第三表演廳」,而其中「上演」的節目,都是巴黎歌劇院針對「第三廳」推出的全新創作,類型多樣。除了表演藝術之外,還有微電影、攝影、繪畫等不同媒材的當代創作。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團劇團」宣布明年將停止運作 幾經風雨仍難為繼

剛於九月份推出精采製作《天使撻落新.都城》的「團劇團」(前身為灣仔劇團),卻在演出正在熱烈開展之時,由行政總監楊惠芳代表董事會向外宣布由明年四月一日起劇團將暫停運作,雖然承繼創辦人何偉龍先生離世前的遺願,但迫於經濟現實與個人狀況,終究不得不讓這個一度是香港劇壇活躍的業餘劇團選擇暫停,令人感嘆欷噓。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屬於柏林的《正義法則》 異質聲音同台紛陳 高爾基劇院導演雅爾.羅恩新詮克萊斯特作品

自雙總監雪敏.朗霍夫與彥斯.希列接手領軍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喊出了「後移民時代劇場」推出了一系列與身分、族裔、移民、城市議題息息相關的作品,眾聲喧嘩、各自表述,是高爾基劇院的舞台上陳述歷史的方法與途徑。而該劇院導演雅爾.羅恩五月發表的《正義法則》,卻也突顯了「後移民時代劇場」的兩難,包容了紛繁嘈雜、異質多樣的聲音,其力量也可能是相互消融。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和諧樂聲中,提點生命差異的雜音 亞蘭.布拉德勒作品《向前,走!》

在今年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的《向前,走!》,是比利時當代舞團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與導演法朗克.范萊克合作的作品,從一個軍樂隊的彩排開始,透過微觀一名老人與樂團的衝突、角力與合奏,突顯群體與個體之別。比利時演員溫.歐普茹克在劇中演出齊整的銅管樂隊的「他者」,透過對樂隊成員插科打諢的質詢,在同質的樂隊中讓個人的異質性逐漸顯露,他們私密的慾望、愛、苦痛與脆弱。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就愛「看」廣播? 廣播錄製現場搬上舞台票房嚇嚇叫

廣播節目的錄製,也可以是受歡迎的現場演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了兩年的「愛廣播節」,還有兩個「播客」節,把受歡迎的廣播節目錄製現場搬到劇場中,在今年夏天的票房都是滿座。原來熱門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就像明星一樣受歡迎,能夠買票進場看他們現場主持錄製廣播,就像親見偶像一般,讓人趨之若鶩。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舞在八月」舞蹈節 重現露辛達.柴德茲舊作《現場光》

每年八月的舞蹈盛事——「舞在八月」舞蹈節,今年以後現代舞蹈大師露辛達.柴德茲經典舊作《現場光》作為開幕演出,當年與極簡音樂大師約翰.亞當斯、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合作、在美術館演出的舞作,可說是後現代舞的里程碑,當年的前衛出土,卻能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讓編舞家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