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15期 / 藝@書
在時空中 追尋大提琴組曲的足跡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被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的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並在十二年的鑽研後發表演奏,此後即成為古典樂的夢幻經典。席伯林的《早安,巴哈先生》巧妙地以此樂曲的結構作為書的主要架構,將巴赫、卡薩爾斯與自己在三個時空中不斷地交錯,帶引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經典,更是他自己將音符化為文字,重新詮釋出他自己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PAR / 第314期 /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老派聚場」樂齡表演藝術經驗分享會
-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一)
-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二)
-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三)
-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四)
PAR / 第314期 / 藝@展覽
雕刻物件 召喚過往靈光
擅長透過精細且繁複的雕工與上色,展現物件經擁有者長時間使用後痕跡的木雕藝術家楊北辰,在毓繡美術館推出的個展「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中,即展出一九九七年開始創作的「記憶物件」系列,至近期完成的新作「歷史系列」等共十五件寫實木雕作品。無論是名人提包還是古籍,楊北辰從對物件細節的要求,雕鑿出物件蒼茫而迷人的微光。
PAR / 第314期 / 藝@電影
帶著金球 向奧斯卡奔去
每年春節期間,都是奧斯卡強片聚集之時,趁著金球獎剛公布,奧斯卡入圍名單剛出爐之際,來看看二月什麼好看的電影,順便預測二月下旬的奧斯卡得主。
PAR / 第314期 / 藝@書
聲音建築的寶典
美麗的建築,不等於美麗的聲響,唯有「建築聲學家」能使它們劃上等號。這罕見的職業,不但得擁有建築背景,更要求有雙精銳的耳朵。在全球不到兩百位的聲學專家中,徐亞英無非是亞裔人士的佼佼者。在他與音樂家廖倩慧合撰的《築音賦聲》書中,集結了他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經手的案例,讓讀者看到知名音樂廳、法院、博物館、文化中心背後,趣味而溫暖的聲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