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18期 / 藝@電影

透過鏡頭 看見真實的印尼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焦點導演,邀來當代國際影壇最重要的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他擅長透過歷史格局來反省今日印尼的定位,運用劇場元素,結合印尼傳統習俗、儀式、音樂、舞蹈、偶戲等,來訴說關於印尼的歷史、政治、宗教與種族等複雜問題,透過他的影像,可以讓我們深度融入真實的印尼,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印尼近年來面對種族議題的困境。

PAR / 第318期 / 藝@CD

杜達美跨界 新世代的電影原聲

當紅指揮家杜達美跨足電影配樂錄製,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他現在領軍的洛杉磯愛樂,本就是好萊塢御用的配樂樂團。最近杜達美錄製的兩張電影音樂專輯《胡桃鉗與奇幻四國》與好萊塢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電影配樂慶典》,音樂性強、詮釋到位,已經達到藝術品的等級。

PAR / 第318期 /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PAR / 第317期 /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一)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PAR / 第317期 / 藝@展覽

行之筆墨間的「道」

華人藝術家楊詰蒼在暌違廿年後再度來台舉辦個展,這次「地獄  天堂」個展,展出楊詰蒼「千層墨」、「十一日談」與「還是花」等代表系列。楊詰蒼以西方藝術世界為鏡,從熟悉的筆墨文化為底蘊,探究普世的價值,「千層墨」昇華了地獄的黯黑,「十一日談」則建立了烏托邦的幻想天堂。

PAR / 第317期 / 藝@電影

主流外的品味 獵奇華人傑作

今年邁入第十八年的「城市遊牧影展」,向來以推介主流媒體外的光怪陸離主題電影引人矚目,今年則選了許多華人作品,超過半數,其中更有兩部獲得向來標準嚴苛的Metacritic網站九十分以上評價,令人分外期待這些影片帶來的新穎觀點。

PAR / 第316期 / 專題

台江,那方土地的人與事

從汪洋內海的官方港到扛厝走溪的水淹地, 台江的建庄歷史雖不長,卻是一段人與土地「共生」的實例, 過去說共生,或許是指農作、是漁獲,是天然資源, 而今的共生,也可以是文化、是生態,是傳承延續。   即將在四月開幕的台江文化中心, 便是發自「在地」的公共建築、由公民催生的文化基地。 十多年前,他們在土地深耕並播下種子, 倡議園區、開設分校、舉辦文化季、建立「台江學」, 讓往後的地方發展、藝文環境能在沃土中萌生。   趁此時機,走一趟台江、讀一頁歷史, 搭乘竹筏穿越紅樹林隧道, 遇見自水中而生的台江人, 看見屬於他們與我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