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12期 / 專題
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 他們會發現,我是一座時光掩埋場
深坑山上的家,是姚立群的藏寶室,從高中迄今買下的書,黑膠唱片、卡帶、光碟堆砌出的音樂收藏,還有旅遊時帶回的異國樂器、木石刻章與串珠……戀物的他,樂於花大把時間購買感興趣的物,所戀也是鎖鏈,戀物項目太雜很難樣樣精通,有需要的時候才能講究,但該把握的時候他絕不錯過,姚立群笑說自家就是垃圾掩埋場,但不知他腦海幻想中被掩埋的是書、被書蓋住的其他物品還是書裡的知識。
PAR / 第312期 / 藝@書
亡靈,生靈,性靈 大野一雄與舞踏的三位一體 《大野一雄:魂之糧×練習時的言語》譯者序
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與土方巽並列為日本舞踏(Butoh)的創始人,對現代和後現代舞蹈有著巨大的影響。由國家兩廳院出版的《大野一雄:魂之糧×練習時的言語》一書,集結了兩本著作:第一部《魂之糧》是大野慶人對父親大野一雄及其舞蹈的解說,以多張照片呈現了他的舞蹈和哲學;第二部《練習時的言語》是一九七七至九六年間大野一雄在排練場對學生發表的談話,以格言形式整理而成。本刊特地轉載此書之譯者序,讓讀者藉此認識大野一雄與大野慶人的舞踏藝術淵源與脈絡。
PAR / 第312期 / 藝@展覽
空總的轉身 「再基地」續延實驗精神
原本的空軍總部,今年八月轉身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在這個新的文化場域,藝術家王俊傑策展的「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以宣示的姿態,讓參展者將自身創作連結空總的歷史脈絡,提問藝術及思想作為建構當代文明與身分的本質之外,作品也如穿針引線的角色,引領觀者居間漫遊行走,領略建築的特殊氛圍。
PAR / 第312期 / 藝@電影
金馬影展之後 與影壇大師相遇
金馬影展中的佳片總是在影展結束後的一個月陸續上映,但今年特別的是,這個月除了金馬佳片,也有多部影壇大師如高達、拉斯.馮.提爾等人的新作上映,讓影迷延續奔赴電影盛宴的熱情……
PAR / 第312期 / 藝@CD
適逢百年祭 究極德布西
今年適逢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逝世百周年,趁著歲末之時,讓我們透過兩大套唱片,來「究極」這位印象派大師。透過這兩大套唱片,可以補足你所沒有的德布西「有聲紀錄」,並且深化幾個你不可不知的德布西關聯。
PAR / 第311期 / 專題
一卡貨櫃 播散擊樂夢想
「如今,打擊樂已成為廣受喜愛的熱門樂種,而打擊樂團的行跡更已遍及全球卅三個國家,並登上維也納音樂廳、倫敦巴比肯中心、紐約林肯中心……等藝術殿堂的舞台,獲得極高讚譽。」當譽揚典禮新聞稿中發出這段文字時,相信擊樂團隊必定感觸良深。因為在一九八六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時,「打擊樂」仍處邊陲,但是經過卅多年的推廣,帶動了國內藝文風氣,更讓台灣成為世界打擊樂重鎮。而朱宗慶本人自二○○九年獲得國際打擊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PAS)頒授「終身教育成就獎」後,又在二○一六年獲選PAS名人堂,此獎不僅是擊樂最高榮譽,也是華人世界首位受獎者。為此,台北市譽揚藝文組織在去年將此榮譽授予朱團,並在今年十月頒授譽揚獎座。記者會上同步亮相樂團為譽揚案打造戶外的移動式音樂互動裝置作品Beats of Hearts!,打開這扇玻璃門,朱團的故事,就從這一卡樂器箱說起……
PAR / 第311期 / 藝@展覽
馬格利特的鏡相世界
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擅長將日常物件拼組出超現實、富含深厚寓意的畫面,而他傳世的生活影像,則提供另一道探究其創作的思考渠道。現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陳列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間拍攝的一百卅張照片和七段影片,當中的馬格利特,彷如演員似地展現多變的個人形象,但精心設計的構圖,也如其畫作一樣是對生命的詩意探詢。
PAR / 第311期 / 藝@電影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 超級「奇幻」
每年一度的電影盛事即將登場,這回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的內容很特別,導演專題的兩位導演——阿根廷導演加斯帕.諾埃與日本導演塚本晉也,都是風格特異的電影創作者,加上拍片過程曲折萬端,被視為「受到詛咒」的英國奇幻導演泰瑞.吉蘭作品《誰殺了唐吉訶德》,雖不是「金馬奇幻影展」,也夠讓影迷感受奇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