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13期 / 專題
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我吃,故我演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 餐桌上的音樂課 感官的救贖 靈魂的鬆綁 作曲家與食物的親密關係
- 獻給大師們的兩道自創食譜
- 餐桌上的心理學 抓住他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 接待國外音樂家訪台時的「美味哲學」
- 舞台後的便當學 吃得安心,才能跳得優雅美麗 雲門舞集國際巡演時的「訂便當心法」
- 餐桌上的天文學 將食材端上舞台 讓差異玩耍對話 以色列小偶戲院《雞蛋星球》
-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構大神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PAR / 第313期 / 藝@展覽
踏訪洋上村 向水墨前賢致敬
受水墨畫家余承堯啟迪甚深的李賢文與林銓居,在「原鄉溯寫」聯展中,呈現兩人循著余承堯憶繪故里的彩墨《永春洋上鄉形勢圖》,先後前往福建永春縣洋上村造訪的見聞寫生與創作。三位分屬不同世代、生長背景的水墨創作者,透過筆墨交流、也傳遞對前賢的孺慕之情。
PAR / 第313期 / 藝@電影
銀幕上的表演藝術 迎向二○一九
揭開新的一年,這個月就有好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電影作品。有翻拍恐怖片經典、以舞蹈學校為背景的《窒息》,有韓戰戰俘收容所裡的踢踏舞《搖擺男孩》,有小說家陳玉慧首度執導、以劇團為背景的《愛上卡夫卡》,還有好幾部與音樂家或搖滾樂相關的電影,讓你進電影院也能離表演藝術很近很近!
PAR / 第312期 / 專題
劇場之外,我的玩意兒
電影導演侯孝賢曾說,不要從電影裡學電影,要從生活裡學電影。多年前說的這話,在Youtube視頻短片作為知識和娛樂主流管道的今天,大概愈來愈難被理解。可是,再如何VR直播NETFLIX,視覺終究會疲倦,屆時,一個母親從市場菜攤拾起一把蔬菜嗅聞土香,一位蒐藏者從揚塵書堆裡淘出一串檀香木手珠,醉心氣味的愛香人燃起一把迷幻沉香屑……那些稜角立體的生活切片隱藏的事物,終於提醒我們:「讓人在專業走得長遠的,正是建立在這些瑣碎的、生活中的心理準備與身體積累。」(註) 這一切瑣碎和積累,我們叫它「玩意兒」。 註:引自2015年窮劇場與澳門足跡合製《大世界娛樂場II》場刊內鄭尹真訪談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