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北艺术节 我们认同艺术 我们认同台北
台北艺术节今年迈入第廿一届,由国际策展人邓富权策展,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我们(没)有认同」作为今年主题,邀请所有市民和艺术家一起在日常中实践艺术,带出彼此间共同的理念,为台北打造出共享开放的未来社会。
2019台北艺术节
8/3-9/8
台北 中山堂、大稻埕戏苑、乌梅剧院、水源剧场、空总C-LAB、信义区香堤大道广场、凤甲美术馆
台北艺术节今年迈入第廿一届,由国际策展人邓富权策展,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我们(没)有认同」作为今年主题,邀请所有市民和艺术家一起在日常中实践艺术,带出彼此间共同的理念,为台北打造出共享开放的未来社会。
2019台北艺术节邀请来自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法国、泰国、德国、香港和中国等共计十国跨领域的艺术家及台湾年轻创作者,将於八月三日至九月八日,推出共十三档售票节目、四档免费节目、二档展览,总计六十六场精采展演,邀请台北市民一同思考「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如何在一起?」,藉由艺术与社会参与连结,呈现台北的特色与活力,带出共同体的理念及对未来社会的想像。
「艺术」是我们的认同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长田玮表示:「台北艺术节从『认同』的主题出发,藉由艺术与社会连结,打破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线,让更多人参与,透过多元的内容,使市民与台北这座城市一同创造出共同生活经验,带出未来社会的想像。」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总监王孟超表示:「台北艺术节自二Ο一八年起由北艺中心统筹规画和执行,期望透过整合场馆与节庆的资源,为艺术家创造更多的串联。去年以群聚为主题,而群聚在一起后,大家怎么认同?因此,今年从认同的策展论述探索艺术实践,带著思考和想像,企图在不同族群与个体间找出对话的方式,也期许多元的节目内容让更多人参与,透过艺术,我们认同台北。」
本届台北艺术节由来自新加坡的邓富权担任策展人,邓富权表示:「我希望策画出来的艺术节是一个更具公众参与度的活动,而不单是节目汇演的平台,让它是真正属於社会大众的『台北』艺术节。延伸去年的策展概念『Assembly群聚』,今年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们(没)有认同』为主题,希望藉由艺术家的作品为媒介,进一步探究个体『如何』群聚一起,邀请大家一同思考『我们如何在一起?』,持续以社群力量,共同合作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迈向未来的开放社会。」
今年以「认同」为轴心,呈现并探索「资源共享?、「社群实践?、「沟通与觉知」、「差异与共同」、「开放社会」等议题,展演涵盖音乐、舞蹈、戏剧及多媒体剧场等形式,总计六个周末,分别於中山堂、大稻埕戏苑、乌梅剧院、水源剧场、空总C-LAB、信义区香堤大道广场、凤甲美术馆及台北各场域轮番上演。
台湾新锐艺术家 跨域创作能量爆棚
小事制作以舞蹈能共享为理念,与印尼编舞家杰柯.席翁波(Jecko Siompo)共同创作《舞趴!舞趴!舞趴!―行为指南》Before/Step/After,探索日常与舞蹈间的关系与距离,打造新潮又传统的「街」舞潮流,邀请观众一起现场同乐,把握对「动」的渴望,八月三日至四日於台北信义区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广场热力舞动。
近年最受关注的参与式剧场明日和合制作所及进港浪制作的两位团长洪千涵与洪唯尧,这对鬼才姐弟首度联手,共同打造世界上最短的跨域合作《家庭浪漫》Family Romance,从最自腻也最自溺的自家话题出发,扩展到台湾人「共业式」的集体浪漫幻想,八月九日至十一日於中山堂光复厅演出。
台湾最受瞩目魔幻剧场组合周瑞祥、陈煜典《新人类计画:预告会》Transhumanism: A Prediction,聚焦「适应未来环境」,用「超能力」来实现使人类「更强」为目的,提出人类心理及生理层面上的「进化可能」,试图触摸人类拥有超能力的可能性,让观众在观看同时,也获得不思议的能力,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於中山堂光复厅演出。
多元亚洲视野 开拓艺术想像
台北艺术节试图透过不同演出的形式和媒材,展现亚太地区艺术家的多元面向。知名菲律宾编舞家伊萨.江森(Eisa Jocson)继去年艺术节的《身体计画》后,再度以自己的肉身直视后殖民的身体政治,以《公主炼成记》Princess作为最新创作Happyland系列的首部曲,精心淬炼梦幻公主肢体语言,反思迪士尼王国的幸福演出,八月九日至十日於水源剧场上演。
印尼当代舞团中强而有力的声音代表――艾可舞团(Ekosdance Company)创团者杰出编舞家艾可.苏布利阳(Eko Supriyanto),前年舞作《Balabala》、《哭泣贾伊洛洛》大受好评,今年带来新作《盐》SALT,这支独舞以潜水经验思考海底无重力状态对身体的影响,藉此延伸处理当代身分流动及文化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以精准动作表现回应海洋的节奏,八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於水源剧场演出。
获得多次舞蹈奖项肯定的南韩编舞家安银美(Eun-Me Ahn)挑战两韩关系禁忌,以《南韩跳,北韩舞》North Korea Dance重塑北韩政令宣导的朝鲜舞,以舞蹈身体作为媒介,加入丰富的视觉组合和个人色彩,铺排出精练壮观的舞蹈作品,八月廿三日至廿四日於中山堂中正厅演出。
擅长行动艺术的南韩新锐艺术家郑锦衡(Geumhyung Jeong)将首度在台湾演出,作品《油压振动器》Oil Pressure Vibrator融合剧场、戏剧电影及纪录片元素,以女性身体和自白揉合了象徵阳刚的机具操作,大胆荒谬的身体实践、理性探讨女性情欲,九月七日至八日於大稻埕戏苑九楼剧场演出。
跨国艺术连线 激荡前瞻视野
法国当代指标性编舞家杰宏.贝尔(Jérôme Bel)继去年集结台北民众、大受好评的《欢聚今宵》后,今年与两位台湾编舞家陈武康、叶名桦重现概念舞蹈经典篇章《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以八○年代热门金曲,驱动我们的身体与记忆,八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於中正堂中正厅演出。
跨越生死的后人类编舞《极黑之暗》UnBearable Darkness,是一场关於影像与超自然的舞蹈经验,由旅德新加坡籍跨域艺术家徐家辉(Choy Ka Fai)重访舞踏身体,邀请日本舞踏始祖土方巽的灵魂,透过脑波科技共同编创,思考记忆与触摸不到的物事,如何传递欲望、归属和再现的世界,八月十七日至十八日於水源剧场演出。
《噪集2019—无主之岛》Noise Assembly 2019: No One’s Island,由即兴音乐家大友良英(日本)、袁志伟(新加坡)、颜峻(中国)和柳汉吉(韩国)组成的FEN-Far East Network共同创作,并邀请台湾八位乐手一起演出,同时跨域邀请拟音大师胡定一、南管演奏家黄俊利及导演许家维,做出一场虚构的声音叙事,模拟真实与声音自身的真实的究极之遇,八月廿八日至廿九日於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演出。
澳洲艺术家陆奇(Luke George)与新加坡艺术家郭奕麟(Daniel Kok)将带来他们多次受邀至世界各国演出的作品《束缚》Bunny,以绳索束缚探索身体呈现的不稳定性,运用绳缚与物件打造一个可以和参与者共享,一起跨越边界的萤光色空间,随著绳索的移动、交缠紧张与摩擦,与观众共同编织集体互动共享体验,九月六日至七日将於乌梅剧院演出。
典藏经典 定位台北新风格
台北艺术节自去年首次推出年度典藏计画系列,选择以独特概念展现台北特有风格的作品,让表演艺术也可以被保存。今年选出由北艺中心「亚当计画艺术家实验室」发展成型,於二Ο一八年首度现身台北艺术节的《岛屿酒吧》IsLand Bar作为典藏节目二号,於八月九日至十七日演出。
重磅回归的《岛屿酒吧(台北版)―地瓜情味了》IsLand Bar (Taipei) -Sweet Potato Affair,由主创艺术家黄鼎云及泰国艺术家陈业亮(Henry Tan)以台北作为发想核心,透过酒吧空间及近距离沟通的表演方式,探讨文化的传播,以及如何界定、形塑、想像一个自我社群及他者共同体。《岛屿酒吧》为创造更多与观众互动的内容,从创作阶段便开始招募在台北的外藉人士参与演出,用不一样的视野探索台北。此外,特别邀请观众一同打造最想前往的酒吧场域,在启售记者会当天起,举办酒吧线上票选活动,邀请来宾及所有民众,选出自己喜欢的酒吧氛围,并於五月廿八日启售日在台北艺术节官网上公布票选结果。
创作平台「共想吧」 孵化未来进行式
台北艺术节於二Ο一八年推出新单元「共想吧」,致力媒合台湾潜力艺术家与亚洲艺术家,共同创作新作或开创新的艺术面向。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继二Ο一六年与剧场导演Baboo合作的当代马戏作品《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后,在跨界三部曲之第二部曲《消逝之岛》Disappearing Island中,与菲律宾艺术家理罗.纽(Leeroy Ne)合作,尝试发掘并理解五十年来社子岛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将於九月七日於社子岛演出。
由跨领域艺术家刘纯良制作的《发酵中:倾听》Fermenting: Listen是一个台澳共制的三年发展创作计画,跨越台北、澳洲卡索曼两地,倾听人类、食物与世界的连结,探查情感、生命与时间的关系,并探问「转化」、「等待」、「毁坏」等食物与人类生命的历程,将於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良日激动所演出。
二Ο一七年获得台新视觉艺术奖的「鬼丘鬼铲」主创者李奥森所创作的《VX》,以行动草稿、装置、声响、催眠感语术、复数结构与场景调度共同组成的现场表演系统,将於八月廿七日至九月八日将在凤甲美术馆展出,并於九月六日至八日演出呈现。
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的香港创作家郑得恩创作的《方舟变形记》Ask the Ark,以他的外祖父在六Ο年代登上一艘船的货舱,从香港飘洋过海移民到南非的故事,结合影像、故事、演讲、自然科学、历史、博物精神及戏曲身体的表演,由他外公的旅程开始狂想,从思索不同物种的前世今生出发,找寻迈向未来的启示。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在中山堂光复厅演出。
巡回近廿个国家,并与多个当代剧场机构长期交流合作的中国创作者小珂、子涵,在新作《中文名》CHINAME将CHINA和NAME合并再造了CHINAME,针对Chinese的身分探索与认知,在不同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形成不同版本的现场,同时展览访谈纪录片和人物肖像,试图开启一个有关Chinese身分的临时接触区,将於八月廿七日至九月一日将在湿地三楼展出,也将在八月廿七日至廿八日与十二位观众做一对一的视讯访谈。
王孟超说,诚挚邀请市民朋友们走进台北各个活动及演出场所,从参与、互动到分享,增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与连结,成就台北多元社群融合的精神与活力,大声说出:「我们认同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