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苹果」都无法挡 让你忍不住的ASMR
苹果电脑在二?一九年发布了四则「没有情节」的广告,以海边的耳语、削木之声、步行於山间的脚踏与雨落帐篷的弹跳声,主打新手机录音功能的高品质,不过还有另一亮点难以忽视——它们所利用的「ASMR现象」再度引发热议。
「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网站 https://www.opentix.life
苹果电脑在二?一九年发布了四则「没有情节」的广告,以海边的耳语、削木之声、步行於山间的脚踏与雨落帐篷的弹跳声,主打新手机录音功能的高品质,不过还有另一亮点难以忽视——它们所利用的「ASMR现象」再度引发热议。
ASMR为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缩写,直译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更口语化的说法为「颅内高潮」,指的是由视、听、触、嗅等知觉的感应,引发一种从背脊到头皮发麻的快感。听起来或许有些神秘,但回想许多人在拆封包裹时,因为持续戳破气泡包装纸而感到疗愈,大概多少能说明:ASMR即使尚未完全被科学界认可,却是许多人共有的经验。
根据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出版的《ASMR》专书指出,一九八?年代美国画家罗斯(B. Ross)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绘画之乐」中,用笔在画布上持续涂刷与轻声分享心得,是造就「颅内高潮」效应被大众强烈意识的滥觞。网路崛起后,像罗斯这样拥有柔缓声响的影片更蜂拥出现,造就ASMR风潮。
二?二?年,斯德哥尔摩设计中心为ASMR现象举办了一次盛大展览,观者可以躺在特殊的皱摺沙发上聆听宠物洗澡的声音(当然官方网站目前更欢迎大家线上聆听),策展团队渴望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相对於急促生活的缓慢节奏,而这种「慢」与「放松」,正是ASMR艺术家们渴望给予世界的关怀。
「大自然」的呢喃絮语
树叶颤动的摩擦声、溪水潺潺流动的自然声响,都是ASMR影片中的大宗;自然界藏匿著的隐形规律与持续不断地「发声」,自然而然让人有一种稳定、得以倚靠的感受。在古典音乐领域,自十八世纪末因浪漫思潮所引发的自然向往,促使许多作曲家都曾以模拟自然之声的笔法展开作品。
芬兰作曲家西贝流士(J. Sibelius)的作品可说是最能够让人直觉联想起森林的作品,其第二号交响曲开头就像一阵阵大风吹过芬兰广袤的林地,不久木管群的断奏音群如鸟鸣散落在天空,配合著六八拍流动的韵律,让一切都显得生生不息。
而河流的速度恐怕又更为作曲家喜爱。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第二乐章、捷克作曲家史麦塔纳(B. Smetana)的〈莫尔道河〉都是以水的律动贯穿全曲。英国作曲家戴流士(F. Delius)的〈河上的夏夜〉或许是更具ASMR情调的作品,该作的水波纹路更短(乐句更短)、和声更为神秘,彷佛月亮、星光在河中的倒影持续波动,让人双眼迷离。
跳脱地表的树林与河水,外太空自然也有它的声响。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G. Holst)虽然是以星象的概念写作他著名的《行星组曲》,但最后一首〈冥王星〉,弦乐齐奏出泛音作为背景,并设置了一组女声合唱於后台哼鸣,乐曲最后在逐渐升高的走向中,形成最为朦胧、闪著微光的声响,就像宇宙在呢喃,述说人类的梦境。
打开ASMR影片,另一类多数是某个人对著镜头低语,其声微弱到几乎听不见,但说什么内容完全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出了一种绵绵不绝、像手指轻触著肌肤般的效果,缓缓渗入人心。
耳语,深入人心
法国作曲家德布西初出茅庐的声乐曲〈美丽的向晚〉,便有类似前述的况味。一开始钢琴奏出悠然的伴奏,女高音接续以喃喃自语般的旋律唱道:「溪水在夕阳中逐渐变得粉红。」整体音乐在徐缓的半音变化铺陈中形塑「微微晃荡」感,眼前的世界都晕染成了一幅象徵主义画家惠斯勒(J.A. Whistler)的创作。
日出、日落临界转换时刻,似乎总让人感触特别强烈。德国作曲家理查.史特劳斯的〈清晨〉以同代诗人马凯(J. H. Mackay)为本,刻画恋人想像著明日的一切,他们将相聚、相拥,一起走向蔚蓝的大海。音乐以轻柔的琶音带出晨曦吹拂的微风,绵延的旋律线像无限的希望在前方展开,歌者随后在钢琴乐句中途以一种不确定的口吻加入,充满了融合希望与绝望的奇特心情。
不过如果要更严格找寻「低声细语」的音乐作品,浦契尼《蝴碟夫人》Madama Butterfly中的〈哼声合唱〉是真正的ASMR。在第二幕第一景最后,蝴蝶夫人坐在家中远眺海港,等待爱人平克顿归来,无奈望眼欲穿,始终不见人影,背后衬托的就是女声合唱只用哼声、无有歌词的曲调,整体带著些许鼻音的音响,是落寞黑夜中闪烁的微弱星光。
重复劳作亦如歌
切菜声、擦拭皮革声其实并非噪音,在ASMR现象中,它们的重复性能触动听者「忍不住」张开所有感官,体验各种细致变化。
爱沙尼亚作曲家帕尔特(A. Part)在〈镜中镜Spiegel im Spiegel〉里,让钢琴自始至终演奏著简单的分解三和弦,中提琴以无甚起伏的旋律穿插其间,整体宁静的氛围彷佛让世界有了另一种计时方式。这种效果来自帕尔特独到的「钟声风格」(Tintinnabuli)」,他以级进(以相邻的音前进)的线条表达人的身体,以跳动的线条表达灵性,两者持续融合,构成永恒的二元关系。
不同於前面的慢动作重复,快动作重复尽管喧嚣,却也在热闹中有著奇特的疗愈感。阿根廷作曲家金纳斯特拉(A. Ginastera)在一九三七年完成的三首《阿根廷舞曲》就以高度重复、节奏激动的特色演绎出ASMR般的风格。
第一首〈老牧羊人之舞〉左手在黑键,右手在白键,两相交替,以双重调性演绎出奔放的个性。第二首〈美少女之舞〉则在顽固低音伴奏中,由右手演绎出风情万种的旋律。第三首〈牛仔之舞〉则在重复的音型中,有重击的爆音和弦,充满狂野与激情,充分展现出只有「重复」才能积累出的力道。
推荐选曲
西贝流士:第二号交响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U8EXL7a_4
戴流士:河上的夏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xAlWqYIOo
霍尔斯特:海王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QGi4gN6gI
德布西:美丽的向晚 维持Fleming版即可
理查.史特劳斯:清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sz1wNuZe0
普契尼:哼声合唱 维持卡拉扬版即可
帕尔特:镜中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6Mzvh3XCc
金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
第一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xMPLAhLQM
第二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UCYv5tzTw
第三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nXZJtfgJQ
(本文转载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