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间X伊凡.沛瑞兹《BECOMING》 寻找身分认同
舞蹈空间舞团三月将与欧陆目前最红的编舞家伊凡.沛瑞兹带来英国The Place创意舞蹈剧场、荷兰舞蹈节及义大利夏季歌剧节委托制作,同时也是国家两厅院与荷兰科索剧院共制的新作《BECOMING》。
2018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 舞蹈空间 X 伊凡.沛瑞兹《BECOMING》
3/16-17 19:30 3/17-18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舞蹈空间舞团在2018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中,将与欧陆目前最红的编舞家伊凡.沛瑞兹(Iván Pérez)带来英国The Place创意舞蹈剧场、荷兰舞蹈节及义大利夏季歌剧节委托制作,同时也是国家两厅院与荷兰科索剧院共制的新作《BECOMING》。
西班牙裔编舞家伊凡.沛瑞兹,自二○○三年起定居荷兰,在融入荷兰艺术圈的同时,也逐渐受到荷兰多元文化的都会生活影响。多年来他从舞者晋升为教学者,从编舞家助理成为专职编舞家,在身分转变中,沛瑞兹常不断地自问:「我的『身分认同』是什么?」对他、对世界上的人而言,身分认同其实是一种「行动」。欧洲目前面临大量难民移居,文化与生活的移动都造成了「自我认同」的模棱两可。创作《BECOMING》过程中,沛瑞兹想要探索与「身分认同」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当代全球移动中,我到底是谁?」「我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谈判』?」「我们如何帮助自己吸收在不断变动中产生的动能?」他希望带著观众一起触碰这些问题。
《BECOMING》呈现的是身处於一个瞬息万变且运行不止的世界中,如何随著流动的时间逐波而舞?如何去探索个人身分的移转?自身际遇及经历如何息息相关?又如何在变动的群体洪流中明辨自身的位移。
舞蹈空间舞团艺术总监平珩表示,二○一五年舞蹈空间首度与伊凡.沛瑞兹合作,「他是一位很积极的编舞家,每个作品在创作发展时,都问自己很多问题,找很多方向。」他曾是荷兰舞蹈剧场(NDT)的舞者,季利安的最爱之一。二○一六年,伊凡.沛瑞兹成立了自己的舞团「INNE」,也接任海德堡舞蹈剧场(Dance Theatre Heidelberg)艺术总监。「《BECOMING》想讨论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怎么定位?编舞家很厉害,把人际关系题材分成很多子题,正式演出中,每五分钟换一个题目,很多题目慢慢累积下来,舞者在其中可以感受身为领导者与跟随者的状态,人在团队中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BECOMING》在欧洲发展构想时,舞蹈空间舞团舞者陈韦云於去年六月即参与创作,每天以七小时的密集排练,将原本五十多项小主题,逐步汰芜存菁的调整到演出时约十五个。身高只有一百五十七公分的她,要和两位超过一百八十公分的舞者分庭抗礼,在进退应对之间,以行动、耐力及极其特别的敏锐度,运用超高的肢体智慧,将「我是谁?」「我如何与我周遭的人进行『谈判』?」发挥得淋漓尽致。
自一月份开始,由沛瑞兹「摇控」,陈韦云每天带领舞团进行基本练习,以便为二月份的正式排练做准备。与沛瑞兹这样开放的编舞家合作,令人最可喜的是,他一点都不想只在原地踏步,并不设限要将欧洲首演的三人版在台重制,反而希望藉由陈韦云带领的工作坊,找到更多元素,而将原版扩大、深化,渗入「台湾味」,让大家看到台湾环境与人群的动能。
「在国外与伊凡.沛瑞兹每天的工作,从早上十点到傍晚五六点左右,一开始是磨合期的阶段,在工作坊中,可以感受人与人间产生很不一样的火花,这些都可以变成演出的题材,例如身高、重量都不一样的舞者,要如何产生速度感的片段,而这些片段都会在即兴中会出现。」陈韦云说,即兴也是一个过程,即兴不能像模仿,一方面维持感觉的存在,但又不能重复。每天的工作坊进行五到十个主题,廿天的工作坊就会产生一两百个主题,伊凡.沛瑞兹再从中挑选有趣的片段。这是很复杂的过程,必须从基础细部的练习开始,舞者需要高度专注,谁领导谁跟随?「身在其中,我需要配合,但也要引导,每次练习都会不太一样,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本节目已於欧陆巡演十场,三月将首度与亚洲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