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重量级团队 两厅院营造共融归属感
两厅院在推出下半场节目之际,集结认同共融理念的重量级团队伙伴们,推出「口述影像」场次、售票「轻松自在场」;此外,并持续规画情境字幕、触觉及聋翻译手语导览、托育、演前导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样服务,打造多元、平等、包容与具有归属感的共融剧场。
2020国家两厅院下半年主办节目共融场次(依演出日期排序)
8/30 舞蹈空间舞团:史派德奇遇记之《飞飞飞》
9/13 玩弦四度《古典born爵士》
9/26 陈?芬、蔡佳璇、许惠品、林圣萦《一键钟琴贝多芬》
10/1 云门舞集《定光》
10/3 NSO国家交响乐团《现在您懂国家音乐厅了!》
10/17 神秘失控人声乐团《人声FUN轻松》
10/31 狠剧场 & ActNow Theatre《虚拟亲密》
11/1 无垢舞蹈剧场《花神祭》
11/8 唐美云歌仔戏团《光华之君》
11/14 樊宗B《十二碗菜歌》
12/13 国光剧团《阎罗梦—天地一秀才》
疫情趋缓后,精采新制及经典作品陆续登场,两厅院在推出下半场节目之际,共融服务与节目措施也不断升级,集结认同共融理念的重量级团队伙伴们,包括云门舞集、无垢舞蹈剧场、唐美云歌仔戏团、国光剧团皆推出「口述影像」场次,与舞蹈空间舞团、NSO国家交响乐团、神秘失控人声乐团等团队举办「轻松自在场」演出,且推出台湾首次售票「轻松自在场」;此外,并持续规画情境字幕、触觉及聋翻译手语导览、托育、演前导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样服务,打造多元、平等、包容与具有归属感的共融剧场。
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表示:「一场疫情让大家开始保持社交距离,却也突显剧场人与人紧密相聚、情感交流的特质与可贵。剧场是为所有人开放的,我们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让自己放松或沉浸其中的所在。共融这条道路并不容易,感谢创作者、团队和企业伙伴的陪伴与支持,也获得长期支持公益的跨国企业加入认同,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做得没有错,接下来要欢迎更多朋友加入,一起享受剧场的迷人世界。」
向所有人开放的艺术体验,轻松自在场挑战开放售票
去年由两厅院引自国外行之有年的「轻松自在场」(Relaxed Performance),理念获得两厅院长期企业伙伴――财团法人玉山文教基金会冠名支持。「轻松自在场」是近几年国际间展现文化平权的表演型态,和一般演出最大的不同在於欣赏表演时不必介意不自主发出的声响、无法久坐、进出观众席也不需要担心影响他人,每个人,无论你拥有不同的状态,都可以在「轻松自在场」里身心放松、舒服的状态欣赏演出。
今年上半年场次因疫情而有所调整,下半年八月到十月,将接连推出五场「轻松自在场」演出,包括舞蹈空间舞团史派德奇遇记之《飞飞飞》、神秘失控人声乐团《人声FUN轻松》、玩弦四度《古典born爵士》、由管风琴音乐家陈?芬所策画的《一键钟琴贝多芬》及NSO首席们所带来的《现在您懂国家音乐厅了!》,希望更多观众认识并进而喜爱「轻松自在场」,和家人、好友或长辈们一起在放松、没有压力的氛围中观赏演出。
口述影像,挑战经典与新作
文化平权的指标服务口述影像,今年在两厅院场次大幅增加,将在四个台湾重量级团队的年度制作中提供服务,有云门舞集艺术总监郑宗龙出任后首作《定光》、无垢舞蹈剧场廿年经典《花神祭》、唐美云歌仔戏团《光华之君》及国光剧团《阎罗梦—天地一秀才》,刘怡汝表示,「今年的口述影像无论经典或新作,都非常令人期待,重量级团队的参与支持,相信能鼓励更多艺术伙伴一起加入,对场馆推广共融意义非凡。」
除了「轻松自在场」与「口述影像」,两厅院两位驻馆艺术家周东彦、樊宗B分别以作品《虚拟亲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战颇具难度的节目情境字幕。情境字幕是为有特殊情况或需要的观众而准备,例如观众在听力上有障碍或需要无音条件下观赏节目,此时字幕中可使用一些解释性的语言描述节目内容,让有需求的观众透过字幕更理解舞台上的情节,身历其境。
触觉与聋翻译手语导览,贴近服务使用者需求
深受欢迎的两厅院导览,每年吸引近三万人参加,近年也逐渐发展文化平权类型的导览,如触觉导览,今年大幅升级,除了增加路线的变化,也尝试运用模型辅助,加深视障朋友对两厅院空间的理解;手语导览,则在下半年规画聋翻译手语导览场次,导览时,由聋人翻译与听人手语翻译合作,呈现更视觉化、生动,符合聋人需求的手语导览。
演前导聆的AI语音辨识系统「雅婷逐字稿」,推出后受到观众正面回应,不仅听障朋友能藉此获得资讯,也让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透过即时字幕获得完整的导赏体验。今年,两厅院与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Taiwan AI Labs)接续合作,语音辨识系统也同步优化升级2.0版本,提高准确度及台语、英语等其他语言辨识能力;此外,受到家庭观众喜爱的托育服务也将在每一场两厅院主办的戏剧院与音乐厅节目进行,解决爱好艺文的父母的最大痛点。
从内训到共享,让我们共融在一起
艺术共融的推动,须由场馆、艺术家、表演团队及观众齐心协力,无论是场馆作为推广的领头羊、艺术家从创作端思考多元观赏形式的可能性,或是观众的同理与尊重,都有助於打造友善多元的场域。共融下半场,两厅院同时安排近十场共融相关的内外部教育训练课程,邀请专业讲师分享,包括口述影像、易读、触觉导览、无障碍服务、共融知识工作坊等,同时也将近几年场馆共融服务相关经验及操作流程统整,制作成共融知识包,陆续与表演团队及其他场馆共享,从内而外,加速扩散,让共融成为所有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