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剧团与日本横滨能乐堂跨界合制 昆曲与舞踊、三味线相遇
国光剧团与横滨能乐堂合作《绣襦梦》台日共同制作计画,结合日本舞踊、三味线传统艺能与昆曲,进行跨国界、跨文化创作,历经三年筹画,六月在日本开启世界首演后,九月终於回到台中、台北演出。
台日国际制作—新编实验昆剧《绣襦梦》
9/14-15 19:30 9/15-16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INFO 02-88669600
国光剧团与横滨能乐堂合作《绣襦梦》台日共同制作计画,结合日本舞踊、三味线传统艺能与昆曲,进行跨国界、跨文化创作,历经三年筹画,六月在日本开启世界首演后,九月终於回到台中、台北演出。
这项演出包括传统昆曲、传统舞踊、新编《绣襦梦》的三段式表演,让观众可以更深刻体会昆曲与舞踊各自的艺术内涵与跨界结合的高难度。首先,传统昆曲《绣襦记.打子》由国光当家老生唐文华与京昆小生温宇航演出;第二段传统舞踊《汐汲》由藤间惠都子、水木佑歌主演;第三段演出为新编《绣襦梦》,温宇航与旦角刘珈后主演。
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表示,这项演出缘起於横滨能乐堂馆长中村雅之三年前来台寻找合作对象,经由台湾文化部与驻日台湾文化中心的媒合,确定与国光剧团合作。中村馆长指出,日本近几年吹起一股「台湾旋风」,台湾是日本二Ο一八年「跨年连假最想去旅行的国家排行榜」第一名。二Ο一一年「东日本大地震」台湾巨额捐款感动日本,至今仍传为佳话。日本人视台湾为「距离与心意」都极为贴近的国家,因此,中村有心藉由此项合作让台日双方更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
演出选择以昆曲与日本的传统艺能舞踊、三味线合作,题材则是与能剧故事《松风》相呼应的中国古典故事「郑元和与李亚仙」,由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与林家正共同编剧。王安祈表示,新编《绣襦记》翻转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依循能剧「梦幻能」的叙事方式和思想情感,让男主角郑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顾一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层的体悟。旦角饰演的「绣襦」是郑元和思念的爱侣李亚仙亲手织成,因为情感浸润而有了生命,成为男主角回忆与想像的媒介,虽然结局仍是分离,但心灵得到些许安顿。
担任戏剧顾问的台北艺术大学林于?教授说,昆曲与能剧各自拥有六百年的历史,也各自拥有严谨的表演内涵,促成两者合作是非常高难度的挑战。双方从题材到合作模式经过长久沟通磨合,最终决定以昆剧表演作为基础条件,拆解歌舞伎的乐器(音乐)元素、在能剧的舞台空间下,创作一出新的舞台作品。邀请三味线名家常磐津文字兵卫作曲,融入长呗的吟唱师及三味线操琴师,由中村雅之馆长填写三味线唱词,挑战全新的表演形式。主演温宇航也特别向日本舞踊艺术家学习舞踊,并将舞踊持扇身段化用到舞台表演中。
《绣襦梦》六月份在日本横滨、新舄、爱知三地的能乐堂演出,回到台湾,先后登上台中国家歌剧院与台湾戏曲中心的现代剧场舞台,鬼才导演王嘉明说:「一组团队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只为了短短六十分钟的瞬间。」他巧妙比喻,面对这样一个时空工程,林于?是工程顾问,编剧王安祈和林家正完成设计草图,导演像是把图立起来的结构设计,音乐统筹柯智豪和常磐津文字兵卫是技术工程师,主演温宇航和刘珈后是工头与工班,服装设计矢内原充志、发妆设计张美芳、操偶石佩玉等进行室内装潢,而《绣襦梦》从日本能乐堂搬回台湾的镜框式舞台,舞台设计高豪杰像是进行都市更新重建生活。
张育华坦言,双方这次合作从剧本完成到音乐、服装乃至排练等各个环节,存在许多艺术理念的冲突与拉锯,所幸双方也都付出极大的诚意与耐心,以谦卑态度进行深度磨合;对内坚持传统,对外追求探索。日本表演艺术评论家大冈淳表示,「这出戏尝试了日本传统音乐与台湾戏曲音乐的融合,实现了昆曲与梦幻能的交融。」
国光团队特别委请专业团队拍摄纪录片,完整记录这次高难度挑战的跨国跨界合作;同时,经由这次策画,接触台湾许多喜爱日本舞踊的民间团体,共同见证台日两国传统艺术的交流。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8年8月号焦点专题「古老戏曲的跨国相遇—台日共制《绣襦梦》」〈「昆」与「能」如梦似幻的回探与创新关於台日共制的《绣襦梦》〉〈实验新编中日绝学让传统勇於探索传统访《绣襦梦》主演温宇航〉;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