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舞者《Maataw.浮岛》 反思资本产业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Maataw.浮岛》传统乐舞部分包含女子头发舞、男子小米祭舞蹈及拍手歌会,现代舞蹈部分则以后现代主义手法呈现,让观众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原舞者即将登场的乐舞剧《Maataw.浮岛》,眼光转向代表海洋文化典范的兰屿,以「海洋」与「岛屿」的共生关系为核心命题逐步开展,探索身为海洋民族的美丽与哀愁。

原住民族乐舞剧《Maataw.浮岛》

1/22-23  19:30  1/24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3-8642290

原舞者即将登场的乐舞剧《Maataw.浮岛》,眼光转向代表海洋文化典范的兰屿,以「海洋」与「岛屿」的共生关系为核心命题逐步开展,转化兰屿人的神话、歌谣、舞蹈、造型艺术并融合於舞台,探索身为海洋民族的美丽与哀愁,反映现代处境。

历时一年半制作的《Maataw.浮岛》,由阿美族新秀导演陈彦斌操刀,以兰屿传统歌谣为基础,结合现代剧场肢体律动,探讨兰屿人长期以来经历的各种议题,以及传统与现代冲突,呈现音乐与视觉的美丽结合。

创作前,陈彦斌花了很长时间做田野调查,期间遇到许多困难,「去兰屿之前,我必须忘记自己是在都市长大求学的阿美族身分,才能进入兰屿人的生活文化。」他觉得唯有如此,编创作品过程的接受度更为宽广。

当时,陈彦斌去找雅美族歌谣与文化指导郭健平,只是短短介绍一分钟,却换来了卅分钟的叨念:「你这外人,凭什么用你们的观点诠释兰屿?」他回想,太多外来者都做同样的事,於是扪心自问:「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陈彦斌说,剧场是可以很现代,但精神却可以传统。做戏剧,找到一个有趣的点,可以无限扩张、小题大做;做舞蹈,找到一个动力,再来放故事、放画面。然而,当代原住民族乐舞展演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文化有没有被保留不知道,有没有艺术性的成就也无法确定,只能固定好一边,另一边则必须依百分比例放弃,「原民歌舞和仪式都不是给展演用的,它是对人、天、地,以及当下做那件事的人怀抱敬畏感激的心情。」

《Maataw.浮岛》如同是兰屿人传统祭仪的「缩时表演」,一年四季发生的事件都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对剧场创作是极大的挑战,但是,剧场就是什么都要被看到,「艺术性成就在於转换的原创精神是什么?集体性、动能、身体跟环境互动,或是达悟族沉稳内敛、刚毅坚强的内敛性格?」陈彦斌每做一点创作进度就要回头看是否触碰族人的禁忌。

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关怀程度和眼界,以及新认知载体,但文化重要?还是剧场专业重要?陈彦斌说,这不能平衡,「剧场是连动性,每个cue都锁在全部演员身上;文化是人情和命脉,如果不这样做会不敬。」他只能不断地沟通协调,与演员间彼此拉扯的问题才能暂时解决。

剧情的安排上,是以兰屿人传统祭仪时序为安排,分别为「招鱼」、「舂米」、「歌会」,并以「愤抗」作为结尾。陈彦斌提到,观光客现在进到兰屿,干扰了原本的宁静,兰屿人一直在容忍。可是,资本主义侵入,传统逐渐凋零,「便利商店开张,居民很容易买到东西,小孩儿拿到科学面比飞鱼还开心。」

陈彦斌认为,观光产业发展不见得一定会破坏当地文化,他希望观众欣赏完此作后,能够带著不一样的眼光再去兰屿旅游,「你可以跨出一大步,多跟当地人说话,多花时间了解,珍惜他们的一切。」

《Maataw.浮岛》除了在台北国家戏剧院进行三场演出,也将巡回台南、花莲、屏东、兰屿及桃园等地。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6年1月号「编辑精选」〈浮沉於现代化浪潮 我们牵起手反抗 原舞者《Maataw.浮岛》〉;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