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扫描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本月我要看 日本东京佼成管乐团

东京佼成管乐团(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是於一九六○年由日本的宗教法人团体「立正佼成会」,在其东京总部成立附属吹奏乐团,最初作为仪式庆典之用;尔后在一九七三年正式更 名为「东京佼成管乐团」。这个管乐团发展至今,无论规模和专业水平,都可说是现今亚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乐团。特别是自一九八四年起,由已故首席指挥家费德 利克.芬奈尔(Frederick Fennell)接手带领后,乐团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管乐团,不但在日本国内获得日本管乐协会第一届比赛金奖,赴欧洲的巡回演出更受到相当的嘱目与好评。现 在在日本,无论是参加任何管乐比赛或准备演出,都必定要先听听东京佼成的录音作为参考范本。 二○一○年该团迎接创团五十周年纪念, 并举行了包括瑞士、德国、义大利等地十数场的欧洲巡回演出,评价相当高。该团的演出始终予人朝气蓬勃、向心力极强的印象,演奏风格则清新而充满创意,同时 亦能不断广泛开发各类型曲目,受到爱乐大众的支持拥戴。管乐在台湾一直都有长足的发展,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间东京佼成曾三度来台演出,甚受喜爱,今年则 是睽违十年再度访台,率团指挥是知名的单簧管演奏家保罗.梅耶(Paul Meyer),相信能吸引广大爱乐者感受管乐团独特的魅力。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本月我要看 当代传奇剧场《水浒108Ⅱ―忠义堂》

睇看,搞什么革命 当代传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浒108》,打的是嘻哈、饶舌、青年 军,主帅不上场,满场粉蝶儿(服装视觉之感)群飞,少了京剧说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戏曲编腔、场次结构),多了大作家(张大春)演绎英雄聚义的哲理新 诠,整台戏靠著说书人提点精神,但终究骨干气血不足,不免疲泄。这回再战《水浒108Ⅱ―忠义堂》,声腔混搭(戏曲编腔加新编摇滚)仍是革命重点,赖宣吾 的服装视觉意象透露了电玩版的华艳诡异,上海戏曲学院的班底比起当年五人饰廿八个角色壮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帅(吴兴国)领军上阵,张大春继续压阵内帐 叫战,有了宋江这号「皮反骨不反」山寨头子的心机剖陈,忠义堂的聚散分合应该更有戏剧冲突主干。其实,革命只是我用来戏说剧团每回的「玩很大」,剧团从不 革戏曲的命,满堂耀眼缤纷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儿动不动人,〈三打祝家庄〉摆成了足球对仗,这场戏到底如何唱得,还是耐人寻味。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本月我要看 NSO马勒系列「夏夜晨梦 马勒第三」

一八九六年,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围下,他把这首廿世纪最长的《第三交响曲》弹给弟子华尔德听,那是华尔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马勒,对马勒说:「您这 里的风景美极了!」马勒说:「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经把它们都写进我的交响曲里了。」因此这首曲子可说是马勒的「田园交响曲」,马勒对大自然的爱就是 它的主题。马勒本人也说:「我这首交响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质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与动物,也有人类、天使与神,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时,连一向对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爱尔玛,也承认那天演出「让她也处於无法形容的兴奋状态,感动流下眼泪。」我个人在一九九七年听辛诺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兰演出此曲后,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后一个乐章慢板。此曲是吕绍嘉的最爱,相信他对此曲的诠释会让您终身难 忘,因此千万不要错过这场音乐会。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团《小南管》

林文中舞团即将推出「小南管」。一个现代舞团却跳起传统乐舞,不知道小南管的胡芦里卖著什么药?让人十分好奇。 传统南管的身体表演,有著优雅的文偶动作,碎步、偏头、摇手,以小幅度的关节动作著称;有细致的情绪表达,也有套路的程式动作。而当代舞蹈的身体表现,则强调抽象、创新的表达方式。乍看之下,两者「门不当、户不对」,放在一起,颇有小虾米对大鲸鱼的味道。 但人家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不管这是威廉.布莱克还是佛经里说的,证明:小不见得只能小,还能蕴藏无限。关於小,还有见微知博、见微知著之说,短短七十字的推特,也能从网路在现实世界发动革命。很期待在这场演出里,看到传统南管幽微的身体,绽放出当代的新能量。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号

本月我想看 顾德曼大提琴独奏会

在纽约十几年,自以为天下最好的音乐家跟音乐团体都被我听过了,没有全部也有八成吧!回到台湾几年后,才发现天下好的音乐家何其多!以前觉得在台湾 看世界有点像井底观天,没想到在纽约待了一阵子,现在想起来也,纽约的天也大不了多少!娜坦莉.顾德曼(Natalie Gutman)是让我开眼界的一位音乐家。 不怕被人笑话,说实在的,在纽约的时候我不仅没听过顾德曼的大提琴演奏,也没听过他的名 字!对她的先生小提琴家奥列格.卡岗(Oleg Kagan)倒是有许多认识。我看到顾德曼的名字是在一九九○年卡岗逝世时的报导上。而听到她的琴声是在台湾从她的唱片来的。其实也是个偶然,大概是在一 九九三年吧,那时我热中於德弗札克的《第七号D小调交响曲》(Op. 70),找到了一张费城交响乐团演出,沃夫岗.萨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在一九九○年录制的 CD唱片,在那张唱片中的另一首乐曲竟然是顾德曼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虽然只是透过音响,顾德曼的演出让我感动不已。之后,我又找到了一张由 她与卡岗及其他三位音乐家演奏(注)的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同样令我感动得久久不能自已!她本人的现场演出也是几年前才在台湾听的,大钢琴家李希特称她为「音乐真理的化身」真的不是没原因! 这样的音乐家当然要听!更何况这次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注:这三名音乐家是Richard Lester、Diemut Poppen、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号

本月我要看 北市国「88键的国乐新天地」音乐会

在四月份的节目表上,出现了一个少见组合的新鲜选择:由台北市立国乐团邀请三位钢琴巨匠,包括了陈必先、殷承宗、与米卡鲁迪,共同带来融和东西新旧 文化的精采曲目。《黄河钢琴协奏曲》首演者殷承宗、米卡鲁迪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演出肯定是精采可期,然而其中让笔者最感兴奋的是:陈 必先老师又要挑战新曲目了! 在新人辈出的当今乐坛,暴红的新锐音乐家多如过江之鲫,但真正禁得起时间巨轮考验依然在乐坛屹立不摇的人,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值得令人好好研究学习。 台 湾首位以资优天才身分出国留学的陈必先老师,曾在某大师班的场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staccato(编按:断奏)是用弹出来的?或是用听出来的 呢?」这种思维逻辑充分展现她在面对音乐的坚持:严谨的态度和无懈可击细腻的追寻;同时,她一路走来累积的成就令人钦佩,纵使盛名远播,但她仍不断挑战自 我极限,持续演出许多当代的全新创作,这种精神与风范,每每总让渺小的自己在台下感到犹如醍醐灌顶的震撼与感动。 写到这里笔者已是迫不及待,带著归零放空的心,期待陈必先老师的演出。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号

本月我要看 进念.二十面体《夜奔》

说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对港台卅年来的现代剧场影响深远,绝不为过。他们除了戏剧上的多种实验路向,更积极参与文化政策,扮演反对者、干预者的角色。 近年来,进念主要演出包括政治批判剧场、巨星演唱会,还有以传统戏曲为根柢的实验表演,令人隔岸艳羡。这次的《夜奔》便是后者的终结篇,从香港艺术节、上 海世博、一路演到了台湾。主演的是江苏昆剧院院长柯军和他的年轻学生杨阳,这就先保证了技艺的品质。但荣念曾是不甘心只在戏剧框架内做实验的。林冲反叛不 义的体制,奔向另一个体制,在荣念曾手里必能处理成绝佳的政治与个人生命隐喻。 荣念曾善於提问,有时由於太善於提问了,反而观众只 记得排山倒海而来的问题,而忘了去想答案。不过,或许正由於他旨在提问,所以没有那种让传统和现代搓汤圆联谊的美满假象。和台湾盛行的戏曲改革迥异,这出 戏的目的绝不是(或绝不只是)传统戏曲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舞台上以清唱或现代服装反衬出的昆曲美感,在所有声音、空间、文本交互错位作用下,可以产生复杂 的感知辐射。元素精简,却意韵复杂,这也是愈来愈好大喜功的台湾剧场可以思索借镜的。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号

本月我要看 吕绍嘉与NSO《佩利亚与梅利桑》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总能激发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当比利时小说家与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亚与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时,不仅成为象徵主义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也影响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贝格与 西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诠释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剧《佩利亚与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弦乐语法 与法文的声韵,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现代音乐之父荀贝格也在维也纳首演了交响诗《佩利亚与梅利桑》,这是荀贝格进入十二音列时期前的管弦乐作品,虽仍延 续后期浪漫乐派的影响,但荀贝格对於大型器乐编制缜密的思考与掌控能力,已处处可见。 吕绍嘉所诠释的德布西《佩利亚与梅利桑》歌剧,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带领NSO演出荀贝格的交响诗《佩利亚与梅利桑》,是国内交响乐团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爱乐者的福音。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本月我要看 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水》

每隔几年就能在台湾看到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的演出,对我而言,已变成一种不可错过的约会――那像是我和偶像碧娜.鲍许及舞团舞者之间不必约定、却必然履行的约会――尤其在碧娜已远行的此刻,这个约会更显重要。 碧 娜.鲍许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她总能将欢乐与悲伤、简单与深邃不著痕迹的融合为一,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跌入她精心铺陈的情境,专注品味其中的变化和趣 味,而被那些细微处具现的巧思所吸引,又好奇「她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才能创造出如此精采的作品」,但最终你只能「叹服」。 异质文化的交融再现,一直是她的舞团和舞作重要的特质。这次将看到碧娜为巴西创作的《水》,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明亮、性感、令人愉悦」的舞作。透过碧娜之眼去看巴西,也是透过舞作追忆这位无可取代的舞蹈家,让这次的约会有了更深的意义。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号

本月我要看 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团《太阳光轮》

去年才来台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出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团,成立卅余年来持续委约现代创作,并经常跨越文化藩篱,结合不同领域的音乐家及艺人在传统与另类的舞台上尝试创新的演奏模式,已从当代室内乐坛的异数蜕变为典范。 《太 阳光轮》是美国太空总署专为克罗诺斯所委托创作,在低限主义作曲大师泰瑞.莱利(Terry Riley)与舞台视觉艺术家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等人的操刀下,以弦乐、合唱结合太空梭采集自宇宙的声音和视讯,形成十乐章一气呵成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品。 习以宇宙哲理为灵感泉源的莱利表示:「古代星象家深知天体运行对人类生活有巨大的影响,而这次(的创作团队)能如此热情地投入,我认为这些影响也促成了此一伟大合作。」 二○○二年首演之后,《太阳光轮》已到过世界各地许多城市巡回演出,在迷离的声音与震撼的影像包覆之下,无数现场观众出神的投入彷佛又成为那影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