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上场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漂泊的诗人钢琴家 阿方纳西耶夫 黑白键上诉乡愁
出身俄国的钢琴家阿方纳西耶夫,早年逃离苏联投奔自由,虽从此在西方开展音乐事业,但人生也注定了无止尽的漂泊。这次受邀访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类似离乡经历的贝多芬与萧邦作品,本身也是诗人、文学家的阿方纳西耶夫,将透过琴音,以诗意诉说浓浓乡愁。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田孝慈、郑皓、苏品文的《微舞作》 「神话」为题 掘探生命当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郑皓、苏品文、田孝慈担纲上阵,这回的命题是「神话」,三位新生代编舞家各自从自身体验取径:郑皓的《触底的形色》从近年的生命低潮状态,发展为对於量子力学和测不准原理的思考;作为性别研究者、女性主义倡议者的苏品文,则希望让观者在《嗯哼》阅读到女人与性的关系;田孝慈则以《清醒梦》作为个人创作阶段性的回顾,质疑僵固的惯常。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长弓舞蹈剧场《BOUT》 这一回合,是他们兄弟的事
由张坚豪等四兄弟组成的长弓舞蹈剧场,继二○一七年邀请以色列编舞家Eyal Dadon编创从四兄弟的童年发想的《Bon 4 Bon》后,今年推出的新作《BOUT》则是由大哥张坚豪编创,透过「拳击」概念,将兄弟间成长过程中的碰撞冲突搬上舞台/擂台,让每一次「出拳」都包藏著手足间不言自明的「对话」。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朱宗庆打击乐团《泥巴》 把家乡泥土 捏塑成动人击乐剧场
在首度结合打击乐与京剧元素、以击乐剧场《木兰》成功开创跨界新视界后,朱宗庆打击乐团在二○一九年再度出击,让打击乐和陶瓷工艺相互共鸣,推出新作《泥巴》作为年度压轴。朱团以陶艺企业家林光清为素材,在剧中塑造了主角「泥巴」,一个爱做梦的孩子,在乐声里他幻想、创造,也铺陈与陶艺间的关联,为家乡点缀缤纷声响、也在窑烧中彩绘绚烂人生。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2019大稻埕国际艺术节 透过艺术家视野 打开在地文化想像
从二○一五年开始的大稻埕国际艺术节,以民间自发举办为口号,并逐步反思「对外连结」与「在地连结」,以及多元性的呈现。二○一九年除延续过去的活动,更将「街区共同策展」视为重头戏,落实「民间发起」的意义。其中的社区剧场《洗头:跟我说一个故事》,不仅是在地经验的体现,更是通过日常行为去建构剧场的可能性。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舞蹈空间×岛崎彻《舞力》 原住民音乐、摇滚乐入舞 展现纯粹更添人味
今年庆祝创立卅周年的舞蹈空间舞团,於九月底以日本编舞家岛崎彻的三支舞作揭开「舞空30」的序幕。三支舞作分别是《零极限》、《南之颂 》及《瞬舞力》,前者将由岛崎明星舞者舞团来台演绎,后二者则分别以台湾原住民音乐与西方摇滚乐入舞,让观众看到编舞家如何呈现幽雅流畅的身体与丰富的音乐性。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邓树荣形体剧场《马克白的悲剧》 和当代社会对话 反映香港处境
被誉为「香港最具才华的剧场导演之一」的邓树荣,以「形体剧场」的初始表演语汇自成一家。此次带来台湾的《马克白的悲剧》,是对莎剧的二度创作,从中和当代社会对话,并挖掘人性不同的面向。在每次演出中带来不同尝试的他,此次将会有何新意,值得期待。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春河剧团《大家安静30》 英国战后荒诞喜剧 再次引爆岂容安静
卅年后,郎祖筠集合过去的同学、学长姐与学弟妹,演出当年的毕业制作,圆在四年前的同学会上谈论的梦想。《大家安静30》不只是经典喜剧重制,更尝试用质朴、扎实的表演功力让观众看见剧本的力度和过往呈现的不同风格,也检视著这群已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的同窗们的成长。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自《十二怒汉》夺胎换骨 《十二》的探问 自由会不会是一场幻觉?
青年导演张凯福,几年前的毕业制作以经典剧本《十二怒汉》为出发点,自此不断思考还能如何与群众对话,并将这几年的想法与经验汇聚成全新制作《十二》,与编剧张敦智搭挡,保留《十二怒汉》的陪审团原型,全面改写内容,使其更靠近台湾文化。剧中以死刑议题,探问在民主社会里,我们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个人意志的展现,还是幻象一场?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毕契科夫领军造访 百年名团新任指挥 捷克爱乐亚洲首站献演
创团至今一百廿三年的捷克爱乐管弦乐团可说是捷克音乐的代言人,曾与德弗札克、马勒、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同台演出,是现今少数能强调音乐的表现力与纯粹性、保有欧洲传统风味的乐团之一。这次访台,由新任音乐总监毕契科夫领军,台湾正是亚洲巡回的第一站,并邀请柏林爱乐现任首席?本大进同台演出,加上精选曲目,可说是难得的聆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