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精选
PAR / 第327期 / 2020年03月号
当代女性的「痴梦」 探问「活下去的力量」 黄宇琳独角戏《崔氏》
继《碰老戏—四郎》之后,本事剧团团长、编剧邢本宁再度与导演王玮廉与音乐设计柯智豪合作,透过独角戏形式,为演员黄宇琳作戏,从戏曲经典《痴梦》出发,新戏《崔氏》探问(身为女性)「活下去的力量」,虚构出一个没意识到自己不合时宜、却又极力表现的过气歌星,让两个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的「崔氏」,在剧场里彼此沟通,然后共同发声。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号
非关国名的感官测试之旅 欧哈德.纳哈林的《委内瑞拉》
舞名虽然叫做《委内瑞拉》,但其实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这个国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与编舞家纳哈林不喜欢被名称、符号定义有关。这个作品是纳哈林担任巴希瓦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期间的最后一个作品,以上下半场不同音乐,但几乎一致的舞蹈动作、结构编排的作品,扰乱观众的记忆,让观众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记得了什么」。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号
沉重氛围凝视死亡 残酷影像述说反战 台英跨国共制 重新诠释《战争安魂曲》
由英国作曲家布瑞顿创作、一九六二年在英国考文垂大教堂世界首演的《战争安魂曲》,透过传统安魂弥撒曲中的拉丁文歌词与诗人欧文的反战诗,传达对战争的省思。二○一八年适逢一战结束一百周年,英国国家歌剧院特别推出《战争安魂曲》的新制作,由英国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丹尼尔.克莱默执导,结合了摄影、服装、反战文学等的多样元素,让布瑞顿《战争安魂曲》的音乐更为逼真与深刻。
PAR / 第326期 / 2020年02月号
在政治与日常的距离间 拼凑不可知的真相 创剧团《在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事》
继取材自日本三一一福岛核灾的《日常之歌》后,编剧陈建成、导演汤京哲再次潜入真实事件与社会议题,於总统选举年推出新作《在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事》。陈建成将时间点拉回二○○○年的首次政党轮替,开启他对历史诠释的质疑、对真相的审视,透过六个角色,呈现政治与日常间距离的不断拉扯以描绘「白色恐怖」,将史实进行切片,然后於虚构情节间重组。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来自阿尔巴尼亚 如诗若梦的音乐飨宴 男高音皮尔古美声礼赞圣诞夜
歌声曾受到「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华洛帝称赞,并与之建立师生情谊的阿尔巴尼亚男高音塞米尔.皮尔古,将应国家两厅院之邀,於岁末之际访台,协同波兰国家歌剧团音乐总监安德烈.尤克维契,与国家交响乐团联手演出歌剧经典选粹、耶诞圣歌与脍炙人口的民谣,为台湾乐迷打造绝美动人的听觉飨宴。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绝佳组合 挥洒金色交响 帕佛.贾维与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RCO)数度到访,为台湾乐迷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年的造访,更让乐迷满心期待——在当红指挥帕佛.贾维的指挥棒下,RCO将会呈现怎样的灿烂声响?加上同行的还有知名钢琴家拉斯.沃格特,这样的绝佳组合,将演出贝多芬、萧斯塔可维奇、华格纳、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经典,堪称是难得一遇的音乐飨宴。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生存空间中的共生、共存与竞逐 雅克普.奥勒伯剧团《一主二仆》
以黑白默片喜剧先驱巴斯特.基顿及其代表作《稻草人》为灵感和创作基础,雅克普.奥勒伯剧团藉此呈现剧名「Lebensraum/生存空间」其中的政治隐喻。而台中国家歌剧院将剧名译为《一主二仆》,正巧妙地将剧中问题抛出:极端控制欲下造成的混乱失序,却使原有的权力欲望无法顺利施展。在企图解决混乱而将一切恢复原状的徒劳无功中,谁又是主,谁又是仆?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发梦、创造与实践 让戏曲不只是戏曲 2019戏曲梦工场
来到第二届的「戏曲梦工场」以「衔接当代创意、探索未来趋势」为目标,以「四加二」的方式展现策展企图,除了台湾戏曲学院台湾京昆剧团的《夺嫡》及李季纹与正在动映有限公司的《丑王子》,另有徵集节目许亚芬歌子戏剧坊《夫人夜未眠》和兴传奇青年剧场《少年三岔口》,并邀请EX-亚洲剧团与台北海鸥剧场分别以《假戏真作2.0》与《女子安丽》,呈现植基於传统戏曲美学的创发实验。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透过歌声,让梦想行动吧! 台南人剧团《tick,tick...BOOM!》
《tick,tick...BOOM!》原是早逝作曲家强纳森.拉森在《吉屋出租》之前的自传式独角音乐剧,后由大卫.奥本改编为三人版本,这次的台美合作版中,即将接下挑战的是刘廷芳、倪安东与美国演员Matthew Bauman。他们将以声音与表演营造多重场景的流动与转换,让整出戏在繁复中依然俐落干净,并且启动音乐与声音的力量跨越文化甚至语言,在几世代后继续唤醒沉睡的人们。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彼得.布鲁克的永恒提问 一场洗尽铅华的漫步 巴黎北方剧院《为什么?》
「为什么是剧场?为什么让生命与热情在此燃烧,而不是其他地方?剧场可以做什么?剧场里可以、或应该得到什么?」成为彼得.布鲁克从《何以如是》到《为什么?》的持续问答。花了七十年的时光,他持续面对这个最根本却也最庞杂的问题,去接近自由的状态,也发现简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