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一个人人都能创作的时代 创作团队角度的分析观察

无论演出形式如何改变,产量的增加、产值的降低的数据现象明显地揭露「剧场观众没有跟随产量的加量而增加,反而形成分食状况。」面对分食现象,我们难以归责於短暂的挤压作用所致,应该正视分食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如产量与创作的维系(维护核心价值)、产量与品质的维持(维护观众观感)、产量与团队的演练(共识与默契)及来不及打造的世界观。

PAR / 第317期 / 2019年05月号

活用资讯 争取未来机会 行销人员角度的观察与建议

两厅院售票系统的数据,对行销人员而言是值得参考的数据,但能否产生意义?还是要先回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上去理解。而团队可运用大数据报告的人口统计变项资料,再补充粉专的社群行为轨迹,建立具体的分众标签。另数据说的是过去,活用数据资讯,也可争取未来机会,打造差异化的定位,建立演出的更大可能。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击乐乌托邦 就在台湾 台湾国际打击乐节10th

从一九九三年开办迄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已经来到第十届,从筚路蓝缕到成为全球打击乐界的盛事,也是世界各方打击乐好手与名团积极参与、欢喜交流的园地,可说是击乐界的「乌托邦」。今年的盛会将在五月下旬展开,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共十五场汇集击乐名家来台的演出,又将掀起台湾一阵击乐热潮。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击乐家黄?俨亲自导览 TIPC的十个之最(一)

举办历史超过四分之一世纪,「TIPC台湾国际打击乐节」至今仍是单一乐种、规模最大的国际艺术节。今年的第十届,不但值得庆贺,高手云集、遍布全台的艺术盛宴更是主办单位使出浑身解数所安排。翻开介绍,有传统、有前卫;又在地、又国际……密度高、名气大的团队演出令人目不暇给。为此,本刊特邀朱宗庆打击乐团「四大天王」之一的击乐家黄?俨担任向导,带我们先赌为快,让乐迷们先探个中奥妙,记下第十届TIPC不可思议的十个之最。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击乐家黄?俨亲自导览 TIPC的十个之最(二)

举办历史超过四分之一世纪,「TIPC台湾国际打击乐节」至今仍是单一乐种、规模最大的国际艺术节。今年的第十届,不但值得庆贺,高手云集、遍布全台的艺术盛宴更是主办单位使出浑身解数所安排。翻开介绍,有传统、有前卫;又在地、又国际……密度高、名气大的团队演出令人目不暇给。为此,本刊特邀朱宗庆打击乐团「四大天王」之一的击乐家黄?俨担任向导,带我们先赌为快,让乐迷们先探个中奥妙,记下第十届TIPC不可思议的十个之最。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家的反思与想像

「家」是什么? 什么样的状态,又能称为「家」?   它或许曾在我们生命中占有极大比例, 它或许仍是我们必须勉力维系的存在; 它可能是一种徒劳的追寻, 也可以是对於未来的想望; 家是关系的终点,抑或起点, 家是避逃的方向,或是归属?   戏剧作品中的「家」千变万化, 不仅提供人们反覆辩证思量的机会, 更与社会环境、时代进程息息相关。 创作者以他们各自的立足点, 回看或远望著我们和家的关系, 关注家的各种风景和价值意义, 却也反射出人人心中对於「家」的不同憧憬, 那永远朦胧未明、难以定义的想像。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家,没有程式更新 台湾现代戏剧作品中的家庭题材

在戏剧舞台上,「家」永远是创作者钟爱探索,却也难以面对的题材。在台湾的现代剧场创作中,与「家」相关的纪蔚然的「家庭三部曲」、李国修的《京戏启示录》、吴念真的人间条件系列……不可胜数,或探讨家的崩毁、家庭内在关系的焦虑与影响、由家出发的国族隐喻等等,进入了廿一世纪,关於「家」的声音与意义,仍待被强化和被扩张。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徒劳的追寻、还是不快乐的妄想? 台湾创作者如何在剧场谈「家」

与「家」相关的作品,不论是要弥补修复家庭成员间的创伤与遗憾,或是意图拆解团圆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内在疮疤,其实都源自於「追寻一个家」的成败,但对应於台湾社会的变迁历史——「家」如何从一个稳固地呼应著乡土与国家的伦理集合体,逐渐松动瓦解,剧场创作者发展出何处是家、何以家为、何为家等等大哉问,「家」的追寻或许徒劳,「家」可能是让人不快乐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让人继续想像……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在舞台上盖一间房,在时空里交叠的家 杰夫.索贝尔《家》

去年TIFA曾在两厅院实验剧场演出《断舍离的物件习题》的艺术家杰夫.索贝尔,今年将在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继续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个称之为「家」的空间,也会曾是其他人生活、度过人生的家,索贝尔则在舞台上,从无到有地打造这样一个空间,并让那些不同时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观众也将应邀上台体验,从中思索:什么是家?又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成为「家」?

PAR / 第316期 / 2019年04月号

在失语的黑暗中,一个没有「家」的男孩 飞人集社剧团《黑色微光》

报纸社会新闻版出现的家庭悲剧,目睹这一切发生的孩子,如何在悲剧过后继续自己的人生?飞人集社剧团新作《黑色微光》由此出发,以偶剧探讨悲剧目睹儿的故事。沉重的故事是创作群的重大挑战,历经讨论,最后聚焦「目睹儿之后的生活」,并安排一个与现实平行演进的想像世界让他得以遁逃,偶戏也能藉此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导演石佩玉只求真诚恳切地的呈现故事切片,只求尽力阐明那些无以名状、难以启齿但真实存在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