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83期 / 艺@展览
戏绘浮世人生
作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绘」,刻绘生动且色彩鲜艳,保留了幕府时期民间文化美学,但难得能见到真迹风采。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日本浮世绘:东京富士美术馆典藏精选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经典的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与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驿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绘」人物画,写实描绘了当时歌舞伎演员的神情。
PAR / 第283期 / 艺@电影
台北电影节 看见亚洲电影新势力
从六月卅日揭幕的台北电影节,这次因关注新兴导演,所以也邀来不少罕见亚洲国家的电影,如尼泊尔的《寻找奇鸡》、蒙古与德国合制的《海蒂不分类》、哈萨克的《不欢迎来到卡拉塔斯》与《折翼少年残酷记事》,还有阿富汗的纪录片《烽火童年》,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亚洲风景与社会真实。
PAR / 第283期 / 艺@CD
〈如歌的行版〉之必要
当看到病愈后又接受采访又重回舞台的魏乐富,不仅重拾琴艺还重拾了「魏氏幽默」,我们彷佛豁然开朗,那些《圣人与罪人》专辑中的私密性并不专属演奏者,而是直接诉诸听众的交心话语。那绝不是猎奇的、特技表演的、花钱买票或是衣香鬓影的社交活动,而是当音乐浸泡在生活之中,或许共进晚餐后,也许把酒言欢时,这对夫妇就像是我们熟稔已久的老友,抚琴吟诗,都是献给了我们这份难得的友情。
PAR / 第283期 / 艺@书
余浩玮版的《击壤歌》
「演讲」一般说来,有「师」与「生」的藏身,余浩玮以此形式写作此书,初读确实使我困惑,但一路读下去,读到他与恩师张皓期来往的故事,读到他与父亲从冷漠相对到慢慢打破疏隔,读到他对青少年的接触与体会,或许「演讲」同时包含对张皓期的尊敬与对父亲的反馈,以及向青少年乃至所有人喊话「我可以,你们就可以」的心情。这是余浩玮版的《击壤歌》。
PAR / 第282期 / 专栏 Viewfinder
预见与遇见
有些戏(文学)的主题针对的正是自觉的诞生,又或,艺术的意义,正是探问人的自觉来自那里,去向何方。这个问题,要「懂」,便需要花上更多更多的时间精力心思和情感钻研,因为,自觉性之於每个人,都是灵魂雕刻,不可能有一种现成的「懂」适用於所有人,除非这种「懂」是个罐头。
PAR / 第282期 / 专题
大暑解闷 微乐,山丘
越过山丘,即使无人等候, 还有星斗成堆的满天浪漫, 走出户外,不只看云吹风, 什么都不必说也能自己想通。 夏日将至,端午在即, 何不遁入山林野外,避避暑气, 或者尝试攀岩抱石,奋力登高。 兄弟登山,各有所思, 看黄健玮山间露营,重建儿时的家; 听陈汉金聆赏天籁,遥想宇宙之秘; 跟黄民安一同挑战,玩出兴趣精髓。
PAR / 第282期 / 艺@展览
文学绘画并行 呼唤文艺复兴
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得主高行健,也是备受瞩目的画家,更涉猎戏剧创作与电影导演,可谓全方位的创作者。以不同的路径指向同一套哲学理念的他,将在台北举行「呼唤文艺复兴」个展,预计展出绘画、电影、摄影、文字等多样作品,让观者看到他如何摆脱意识形态、回归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