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焦點
新秀登場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在世界的座標上重看巴赫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9
- 巴洛克之外的巴赫傳奇 巴洛克與巴赫之間的和諧與不和諧音 / 文字 陳漢金(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博士、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 20
- 不屬於德意志,巴赫屬於全世界 想像一條音樂與文化的路徑 / 文字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 25
- 「普世」巴赫,聖者與平凡的新圖像 從歷史看巴赫的宗教經驗與創作 / 文字 吳家恆(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學碩士) / 29
- 打開當代巴赫詮釋史 二十世紀的巴赫印象 / 文字 顏涵鋭(音樂文字工作者) / 34
- 巴赫無疆界二十世紀,巴赫變奏 「玩」巴赫的幾種方法 / 文字 賴偉峰(媒體工作者) / 42
- 巴赫的台灣跨界經驗 / 文字 黃俊銘(本刊編輯) / 44
研討會
回想與回響 Echo
- 悠遊亞太藝術,傳統與文明之間 參加「亞太傳統藝術論壇」有感 / 文字 顏綠芬(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 / 50
- 宛紡人生長紗,畫映人生慾狂 看喜多流的能劇《黑塚》 / 文字 李永熾(台大歷史系教授) / 52
- 奠基於「傳統」藝術的身體表演現實 印度卡拉曼達拉姆藝術學院卡達卡里劇團與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觀後感 / 文字 趙綺芳(英國瑟瑞Surrey大學舞蹈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54
- 每個人都有一段「我的故事」 看《她的小說.我的故事》 / 文字 林芳玫(青輔會主委,傳播學者) / 58
- 看「誰」在說話? 談《誰殺了國王》的改編與演出 / 文字 林璄南(師大英語系助理教授) / 60
- 且讓明星歸明星 看楊麗花歌仔戲在國家戲劇院 / 文字 施如芳(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 62
- 巫婆的魔法掃把 法國編舞家菲利普.迪庫佛與其異想世界 / 文字 簡秀珍(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所博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 66
- 「異色蓮想」與「意識聯想」 看台北民族舞團《異色聯想-藝色聯想》 / 文字 鄭仕一(康寧護理專科學校推廣中心主任)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