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焦點
- 能劇其實比舞踏「政治」 專訪大駱駝艦藝術總監磨赤兒 / 文字 李立亨(劇場文字工作者) / 4
- 釵可斷,愛難催 國光京劇團演崑曲《釵頭鳳》 / 文字 胡惠禎(特約採訪) / 7
- 側記沈斌 武生導文戲 / 文字 胡惠禎(特約採訪) / 8
- 美麗的旋律及其他 舒伯特的歌 / 文字 金慶雲(聲樂家,師範大學音樂系敎授) / 10
- 古典、流行的另類接觸 超級男高音加流行歌后 / 文字 黃瑞芬(聲樂家) / 12
世界民族樂器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異人館
鮑許訪台日記
回想與回響 Echo
-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記碧娜以香港爲題的未命名新作 / 文字 林亞婷(本刊編輯) / 28
- 只爲你 專訪碧娜舞作攝影家卡波內 / 文字 林亞婷(本刊編輯) / 28
-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 / 文字 鴻鴻(詩人、劇場導演) / 30
- 嶄新的觀舞經驗 《康乃馨》觀後 / 文字 陳逸民(新古典舞團舞者) / 32
- 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 從台灣區音樂比賽談起 / 文字 陳樹熙(作曲家) / 34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離開口號,回到劇場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37
- 揭開方法演技的神秘面紗 / 文字 王婉容(美國紐約社會新校導演系碩士班硏究) / 38
- 表演訓練營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40
- 發現亞歷山大技巧 / 文字 王婉容(美國紐約社會新校導演系碩士班硏究) / 43
- 方法演技的精湛演出:《四種面貌》 / 文字 王婉容(美國紐約社會新校導演系碩士班硏究) / 47
- 從演員訓練看台灣劇場實力提昇之困境 / 文字 吳非(劇場工作者) / 51
台前幕後
- 《記得香港》多少事? / 文字 汪其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 / 53
- 鬆散的親密 古名伸與梅卓燕在跳舞 / 文字 陳品秀(本刊編輯) / 56
- 金光霹靂劇場行 / 文字 謝岱穎(新聞工作者) / 58
新秀登場
表演賦比興
演出評論 Review
藝術節
十年演藝
- 兩岸文化交流的實相與虛相 / 文字 林谷芳(民族音樂學者) / 72
- 兩岸戲劇交流的多種可能性 / 文字 林克歡(中國靑年藝術劇院院長) / 76
- 兩岸表演藝術活動交流大事紀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0
歐陸劇場
- 每晚,巴黎劇場要賣出六萬張票…… / 文字 李立亨(劇場文字工作者) / 89
- 面對彼得.布魯克 / 文字 李立亨(劇場文字工作者) / 91
- 一個台灣人在巴黎 / 文字 李立亨(劇場文字工作者) /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