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焦點
台前幕後
- 兩齣說嘴戲.編劇雙「陳」記 淺談歌仔戲輕喜劇與文學性 / 文字 張嘉容(特約採訪) / 8
- 風象星座的跳躍式 組合語言舞團秋季公演「高感性檔案」 / 文字 鄒之牧(特約採訪) / 12
- 銀箔地獄裡的但丁 劉紹爐用身體吟唱《神曲2001》 / 文字 陳建志(文化評論者、淡江大學英文系講師) / 14
藝術節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大陸實戰記」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5
- 掙「裡子」還是要「面子」? 試探台灣相關政策與現象 / 文字 傅裕惠(本刊編輯) / 26
- 一塊大餅怎嚥得下? 台灣現代戲劇團體的西進策略 / 文字 王亞玲(媒體工作者) / 28
- 鞭長莫及?還是悔不當初? 期待台灣傳統戲曲的登陸前景 / 文字 紀慧玲(媒體工作者) / 32
- 傳統當代.禮尚往來 初探台灣舞蹈登「陸」史 / 文字 王凌莉(媒體工作者) / 36
- 旅途中難以負荷的重 淺談台灣樂界的登「陸」困境 / 文字 賴惠娟(本刊編輯) / 40
- 高潮迭起的夢幻戰局 談大陸都會區「三足鼎立」的表演藝術市場潛力 / 文字 古今(特約撰述) / 42
藝人館
- 透視異質文化的戲劇張力 導演旅人蔣維國 / 文字 楊美英(特約採訪) / 47
- 讀出每一句台詞的滋味 金士傑、王柏森向經典角色挑戰 / 文字 楊美英(特約採訪) / 48
- 如何「謀殺」莫札特的音樂? 專訪《莫》劇音樂設計櫻井弘二 / 文字 楊美英(特約採訪) / 50
- 把眼睛放在鏡框外 專業的跨劇種導演李小平 / 文字 謝東寧(特約採訪) / 52
現象視察
- 攀上枝頭變「鳳凰」? 談外台戲步入劇場表演的轉型問題 / 文字 劉南芳(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講師) / 55
- 怪異的文化政策,畸形的樂團體制 重審公設樂團制度 / 文字 陳樹熙(作曲家、指揮家) / 58
新視窗
絶活亮相
回想與回響 Echo
- 餘音與新聲 從漢陽歌劇團《天水關》演出談北管戲的傳承危機 / 文字 劉秀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 67
- 狂野與柔媚兼具的漂亮出擊 克里斯汀.沃斯及洛弘.布龍夏薩克斯風音樂會 / 文字 顏慶賢(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講師) / 70
- 聲音也要放輕鬆 與夏日音樂節一同放暑假 / 文字 李茶(音樂文字工作者) / 72
- 新世紀備忘錄 城市當代舞團「驚鴻六瞥」在香港 / 文字 林亞婷(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舞蹈博士班研究生) / 75
- 養出一隻天鵝來 從《大紅燈籠高高掛》談大陸芭蕾的發展 / 文字 歐建平(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外國舞蹈研究室主任) /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