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 台灣設計師大放異彩
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七月一日開幕,此次共頒出專業設計師及新銳設計師各設計類別獎項共十二金十二銀十三銅,台灣設計師囊括五金二銀三銅,金牌數量居冠。
第四屆劇場設計展
7/1-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INFO www.wsd2017.com
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 WSD)自七月一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幕,短短五天吸引近七千人次參觀。此次共頒出專業設計師及新銳設計師各設計類別獎項共十二金十二銀十三銅,台灣設計師囊括五金二銀三銅,金牌數量居冠。
世界劇場設計展是「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簡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與各國會員中心共同主辦的全球性劇場設計競賽與展覽,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ing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分別間隔兩年,亦是每四年舉行一次。PQ與WSD是目前國際級劇場設計競賽兩大主要展演場域。不同於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以國家╱區域為參賽單位,且需根據指定主題規畫國家╱區域展場的設計作品,WSD卻是全世界唯一以劇場設計師個人、交流與競賽為主的大型展覽參展。秉持鼓勵傑出劇場設計的理念,開放全球各領域劇場設計師報名,成為劇場界跨文化交流的國際平台。
本次徵件是世界劇場設計展自二○○五年舉行以來,首次分設專業設計師及新銳設計師二組,初選報名於二○一六年九月底完成徵件,共有來自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六百六十件作品投件,由國際初選評審團選出一百八十件作品,經第二階段報名及以最終完成布展者數量計算,共展出來自卅五國一百六十八件作品。
複選評審共分二階段,第一階段由各類別評審先以勾選方式,超過半數評審同意的作品列入給獎名單,評審再就給獎名單分別予以名次的排序,最終決定金銀銅獎項。複選評審共計十人,分為二組,其中五人為核心評審團,須評選各項目的所有作品,這五人為來自美國的Kevin Rigdon、英國的Kate Burnett、墨西哥Eloise Kazan、英國的Sophie Jump及台灣的林克華。另五人分別為特定項目評審,加入核心評審群共同評選,分別為服裝類別評審Igor Roussanoff(美國籍)、投影與多媒體類別評審王俊傑(台灣)、舞台及空間設計類別評審劉杏林(中國)、燈光設計類別評審Henk van der Geest(荷蘭)及聲音設計類別評審Joseph Pino(美國)。
評審多數認為,新銳組的設計作品非常精采,跳脫傳統劇場的概念,非常跨界,是新趨勢的設計方向。也因為作品非常多元與不同,評審給獎的時候非常糾結,恨不得可以多頒發幾個獎項,以免遺珠之憾。但其中新銳組的空間設計作品因入選件數不多,對於空間設計運用不夠成熟,因此本項目金銀銅獎皆從缺。專業組設計作品,各設計項目界線比較清楚,整體來說,專業組的服裝及燈光設計,多元與豐富,但也看見向流行文化傾斜的趨勢,如專業組燈光設計師金獎得主鄧振威,他以《百年孤寂》、《小夜曲》兩個表演製作入選,兩個作品都精采,最終評審考量《百年孤寂》為戶外地景演出,總合許多設計成分,不全然只有燈光設計,而《小夜曲》卻因燈光設計烘托出整個演出空間及氛圍,因此由《小夜曲》為鄧振威拿下金獎。
在評審的過程中,評審也紛紛提出,在一個現代多元的表演環境裡,要定義成不同的設計項目,其實非常勉強與困難,傳統的劇場設計分類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無論從OISTAT國際組織、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及世界劇場設計展,當初從傳統劇場美術出發的分類,現在都會遇到很多問題,目前的競賽項目會窄化設計師的發展。如在專業設計師組的投影及多媒體項目,劇場投影設計《十三聲》及戶外光雕作品《Luxor in Reflection》放在一起評審,也讓評審很糾結。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6月號「話題追蹤」〈無極限的劇場想像 讓世界走向台灣!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在台北〉〈劇場設計的藝術盛宴——劇場藝術節(Scenofest)〉〈咬牙辦展 讓台灣作品與世界爭輝〉;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