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歇.克朗淳《靈薄域》:歡慶生死是對生命最高的禮讚
創新泰國「箜舞」傳統舞蹈的編舞家皮歇.克朗淳,今年第三度來台,演出全新創作《靈薄域》,舞台上將會有一個金色大環,舞者們在上面迴旋奔走,象徵生死輪迴。
克朗淳舞團《靈薄域》
8/25 20:00 8/26-27 15:00
新北市 淡水雲門劇場
INFO 02-26298558
創新泰國「箜舞」傳統舞蹈,承受「離經叛道」之名的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今年第三度受林懷民之邀來台,演出全新創作《靈薄域》,探討死亡是美麗的,「因為這是唯一一件事我們逃不了的。」
《靈薄域》創作靈感來自泰國雷府的鬼節,該地的鬼節沒有半點驚悚之感,反而洋溢著歡樂和熱鬧節慶。居民自然純樸無拘束的舞蹈,流動而活躍,令克朗淳十分激賞,將這樣利用直覺跳舞的概念放入作品中,舞台上將會有一個金色大環,舞者們在上面迴旋奔走,象徵生死輪迴。
克朗淳十六歲時叛逆,經常惹事打架,直到遇見泰國國寶級的傳統舞大師柴佑.庫馬尼(Chaiyot Khummanee)終被收服,開始長達十六年「箜舞」嚴酷的磨練。
「其實,學了三個月以後,我就離開我的老師了,因為一點進展也沒有,完全只學同樣的東西,我甚至不告而別,逃走。」然而,庫馬尼並未放棄克朗淳,並帶克朗淳去見他的老師,「那間房子很老舊,有一個老先生坐在裡面,庫馬尼跟這位老先生說:『老師,這是我的學生,我想請你碰觸他的手,因為我想要教他。』我把鮮花和一些錢拿出來,老先生的母親拿走了,這代表他接受了。」
二○○一年,克朗淳前往紐約進修,受到「自由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氛圍感染,他開始探索自己,研究傳統「箜舞」能夠用什麼形式繼續延續下去,「我想知道把舞蹈當職業會是什麼樣子。我向ACC(Asian Cultural Council,亞洲文化協會)申請,因為我想學更多舞蹈,以及看更多作品及認識更多人。」
二○○四年,他回到泰國創立第一個當代舞團──克朗淳舞團,跨越傳統與當代的鴻溝,保留箜舞的精髓,用當代的「外衣」親近更多觀眾。他要求舞者不可只複製老師所教的動作,必須思考每個動作背後的意義,將舞者從制式的舞蹈動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自由呈現藝術。然而,他的創新卻從未得到泰國政府的支持,克朗淳不穿傳統服裝、打破制式化的舞蹈動作,「正統」傳統舞的捍衛者完全無法接受,也因此至今未獲政府任何補助。
克朗淳教了舞者什麼樣的技巧?「舞者並不懂得分析他們的身體及肌肉,或了解時間跟空間的意義。我讓他們先重複學著同一個動作,如同我的老師教我的一樣。我們是如何從一個動作中創造出另一個動作,然後改變或融合另一個動作?就是先了解動作背後的意義。當舞者每一次用手指去畫出一個圓,有什麼樣的感覺?這就是我們訓練的過程。」
克朗淳表示,他將所有泰國傳統舞五十九個動作,想像將它們全部疊在一起來看,「我們會找到幾個圓圈,有幾種方向?」此外,他指出,三角形對泰國來說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看廟宇,會看見三角形。傳統舞的第一個動作是從坐姿開始,那也是一個三角形,泰拳的第一個動作也是三角形,三角形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概念。」三角形象徵Budda(佛)、Script(經文)與Monk(和尚),也就是所謂的「佛、法、僧」;圓圈的意義則是動作的能量。
二○○五年,他與法國著名編舞家獎傑宏.貝爾(Jérôme Bel)合作雙人舞作品《泰國製造》(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探討舞蹈在當代文化扮演的角色,轟動歐洲舞壇,十年來國際巡演不斷。克朗淳曾在泰國的募資平台募款,希望《靈薄域》能回泰國搬演,期望能得到媒體的報導與大眾的注意,但它終究失敗了,只募得了百分之卅的款項。
今年上半年,他在曼谷開始經營「象劇場」,發願讓更多的泰國人民都來欣賞他的演出,「我對舞蹈有一種信念。」克朗淳說:「只要我在跳舞的時刻,我都是開心的。」皮歇.克朗淳知道,自己不論去了多少國家,都要記得回「家」演出。
克朗淳的研究成果「泰國舞蹈的傳統與當代」,即日起至八月廿七日將在雲門藝廊展出。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8月號特別企畫「表裡泰國(下) 裡.泰國劇場進行式」〈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 打開傳統這本書 讓觀眾知道其中沒有秘密〉;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