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鶚遇上德布西 音樂會劇場《老殘・印象》迸出火花
《老殘遊記》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有何關聯?在劉鶚與德布西的經典交織下,「音樂會劇場」連結當代台灣,創造《老殘・印象》千層藝術世界及無盡的思考空間,迸出燦爛火花。
音樂會劇場《老殘・印象》
7/6-8 19:30 7/8-9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INFO www.facebook.com/theConcertTheatre
清末文學大師劉鶚作品《老殘遊記》除了令人驚豔的中文描景,筆下的老殘是以什麼角度處於西方東漸的清朝?同時期,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卻被東方文化深深吸引,從未到過東方的他,利用想像創造出西方音樂從未出現過的聲響。在劉鶚與德布西的經典交織下,「音樂會劇場」(Concert Theatre)連結當代台灣,創造出《老殘・印象》千層藝術世界及無盡的思考空間。
德布西善用五聲音階,並曾受到印尼音樂及日本繪畫影響創作,他的印象派音樂中,透露出強烈的東方色彩。《老殘・印象》編導張安婷表示,為了讓德布西和劉鶚相逢,她以鋼琴、長笛和大提琴為編制,演奏多首德布西改編作品,並邀請演員徐華謙和劇場新銳張智一同台主演,「音樂和戲劇在表演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同樣重要的角色,相互在台上產生對話,傳達給觀眾一個深刻的經驗與更豐富的故事。」
音樂會劇場究竟是怎樣的表演?旅英音樂家張安婷覺得古典音樂和現代人的距離太過遙遠,傳統音樂會已經沒有辦法讓大多數非專業的觀眾感到共鳴。二○一二年,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及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支持下,張安婷以音樂家暨劇場工作者身分成立表演藝術公司「音樂會劇場」,希望藉由結合音樂與另一個藝術形式,挑戰傳統詮釋,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觀點。
「我因為在音樂、劇場兩邊都有更深的期待而成立『音樂會劇場』。古典音樂在演出上比較少追求形式上的突破,而且大部分演奏家在音樂詮釋上都墨守成規;另一方面,音樂在搭配戲劇上總是以一個氛圍或節奏的輔助存在,但對我而言,音樂可以比這種配樂形式說出更多話,增加更多戲劇上的表現。」張安婷表示,她做音樂會劇場的目標是希望帶給觀眾,無論在音樂或戲劇的感受上,都是獨特的經驗,最終把這個表演藝術風格發展成一個新的劇種(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