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經典再現

《花神祭》精湛而龐然的舞蹈美學和風格獨特的肢體語彙,展現出台灣這片土地的驚人美麗和深層內涵,得到國內外重要舞評家及觀眾一致讚賞與好評 (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成立廿周年的無垢舞蹈劇場,九月將呈現睽違舞台十年的經典舞作《花神祭》,消息一推出便造成轟動,原預計演出三場,票券開賣即一票難求,再陸續加開兩場加演場次。

2015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9/17-19  19:30  9/19-2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成立廿周年的無垢舞蹈劇場,九月將呈現睽違舞台十年的經典舞作《花神祭》,消息一推出便造成轟動,原預計演出三場,票券開賣即一票難求,再陸續加開兩場加演場次,甚至推出鮮少開放的貴賓包廂票券,亦已全數售罄。

編舞家林麗珍自一九九五年成立無垢舞蹈劇場以來,以當代少有的凝聚力,與對常民文化深厚的生命感觸,僅生養出《醮》、《花神祭》與《觀》三部舞作,「對我來說,舞蹈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舞蹈」,林麗珍認為,生命是非常奇妙的,生命不只有自己,還包括大自然,全部都存在。

「我們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應該把整體生命當成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若能分享生命的過程,是多麼喜悅與快樂的事,就像我跟舞者、學生一起完成環境的工作,沒有老師、學生之分,大家都趴在地上做事,一起去完成,互相支援、互補,專心把事情完成。」這是《花神祭》想要傳達的美學精神。

隔了十年再演出《花神祭》,心境上是不是有所不同?林麗珍說,做一件事情只想要專心一致,每次都很認真地完成它,它自然就會有轉變,轉變就是質地的轉變,這是最難的。她視每場表演都是最後一場演出,因為不知道往後是不是可以繼續下去。

林麗珍從十六歲開始到現在一直在找最深、最可以觸動靈性的東西,「這每個人都有,年輕時是無法做到的,經歷不夠,技術也不夠,統合性也不夠,人力也不夠,一直到四十五歲以後,這些東西漸漸都形成了,才有能力做《醮》,後來又花了五年時間完成《花神祭》,又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才完成《觀》。」

她笑自己「笨」,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完成這個工作,不過,就像土地一樣,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是一層一層慢慢地累積而成,才能養育生命,「我只能慢慢嘗試這個跟土地有關係的,一層一層地疊進去,也不知道它可以疊多久,就盡自己的力量。」

《花神祭》創作靈感來自於林麗珍看到落花的情境,覺得人就像花一樣,當綻放後再凋零都值得。她說:「廿幾歲看落花,無感,卅歲看落花,卻有一股特別的傷感,並不是特別的悲傷,而是一種『怎麼這樣就結束了?』的感覺,那也是自己生命到一個過程,生命就是如此,只要能綻放,那就夠了。」

《花神祭》是一場祭儀,共有〈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大段落,呈現歲時遞嬗更迭,以抽象的百家花卉、蟲獸行跡作為大自然存亡枯榮的表徵,領悟人生循環就在大自然無極輪迴的永續永生,進而達到物我兩忘生死超脫。

「整齣舞作有春、夏、秋、冬四季,春代表植物,夏代表動物,秋代表人,冬則萬物都回到土地,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跟著四季的輪替,看到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舞作中可見到林麗珍擅於使用的布料、竹枝、蘆葦、蒲葵、長羽等,舞者身體全身塗上油彩,臉則勾勒出線條,花之雌雄與蟲獸抽象之形,簡約可辨,既有後現代劇場精髓,也有古典浪漫情懷。無論是沉靜交融、生死糾葛,以至激昂重生的意象行進中,身體、聲音的表現持續以簡約、專注的運動,突破雜亂心性的阻礙限制,構成如詩如畫的景象,反映時間與空間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二○○三年《花神祭》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時,無垢舞蹈劇場總排練蔡必珠擔綱〈春芽〉中的花靈一角,而今她將再次以〈春芽〉站上舞台,與新生代的花靈鄭傑文同台演出。此外,在林麗珍另一舞作《觀》中飾演白鳥,並被德國舞蹈劇場之母其一的蘇珊•琳卡(Susanne Linke)譽為「世界最美白鳥」的吳明璟,此次則新任花靈一角。這次《花神祭》的經典再現,深具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