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台灣館國內首展

「學生館」以江妍瑩、魏以安的作品「試衣間」為代表,展現台灣特色熱炒店場景。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PQ19台灣館代表參賽作品在登上布拉格展場之前,三月底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正堂展演中心特地舉辦國內首展,帶來「國家館」、「學生館」充滿台灣味且深植於展覽本體的作品。

PQ2019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臺灣館國內首展

3/22-31  10:00-20:00 (週一休展、3/31提前於18:00閉展)

台北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正堂展演空間

PQ策展系列講座  https://goo.gl/forms/ADvXEhTjoe03ZgnJ3

學生館體驗活動  https://reurl.cc/mrEWG

社團法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Theatre Technology,簡稱TATT)自二ΟΟ三年起,已連續四屆作為我國主辦單位代表,以「台灣」之名參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該活動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劇場設計展,展場分為「國家館」、「劇場建築展」、「國際學生設計展」三大區域,從一九六七年舉辦至今,被譽為劇場界的奧林匹克。台灣館歷屆展出作品累計達國家館一百廿一件、學生館五十九件,屢獲國際專家及觀眾肯定。PQ19台灣館代表參賽作品在登上布拉格展場之前,三月底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正堂展演中心特地舉辦國內首展,帶來「國家館」、「學生館」充滿台灣味且深植於展覽本體的作品。

今年邀請台灣表演藝術界知名舞台設計師王奕盛擔任國家館策展人。以「寶島浮沉」闡述暖化危機下台灣的國際處境,呼應PQ大會今年設定的「轉變」(Transformation)主題。王奕盛表示,本次展覽形式有轉變突破:結合劇場設計、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數位藝術等跨界領域後,利用AR(擴增實境)的技術,讓觀展者同時成為展覽的風景之一,形成一種另類「寶可夢」現象,改變觀看展覽的體驗想像。

此外,也有策展方向上的轉變。王奕盛說,「劇場一詞源自希臘文『Theatron』,意思是『看的場所』。它從最初的集會場所發展為具社會意義、反省與批判的場所,而我們應該提醒觀眾重要的議題,引起他們關心。」

過去,王奕盛每次看國際型展覽總是推出夜市美食代表台灣文化,他覺得台灣人的堅毅生命力更是我們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因素,就像是林書豪、王建民、雲門舞集將台灣精神展示於世界舞台,先驕傲立足於國際後讓台灣也成為全球焦點。這樣的切入點是這一次展覽想要呈現出來的。利用全球暖化這個議題讓台灣插隊擠進世界公民行列,讓世界聽見我們對於這件事情的聲音。

劇場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曾說:「空的劇場卻足以啟動觀眾的無邊想像力。」台灣學生館大膽發揮PQ大會今年設定的「想像力」(Imagination)主題,將劇場設計師「創作的過程」轉化成體驗式活動展覽,讓觀眾身歷其境。由新生代設計師江妍瑩、魏以安擔任共同策展人,「The Changing Room」選擇「試衣間」作為想像轉換的過渡空間,以這個穿衣空間的隱密感,隱喻著人的腦內世界,觀眾將隨著導覽機的文字敘述或現場陳設的資料介紹,於試衣間中展開想像的旅程,並走過試衣間布簾象徵的幕起幕落,進入展區設置的劇中世界,化身角色之一,感受台灣特色的熱炒文化及世界共通的人性悲歡離合。

文本由新銳劇作家陳弘洋的創作作品《再約》出發,此劇本為阮劇團第三屆「劇本農場」作品,以新生代的黑色視角,快節奏的高密度敘事,充滿戲謔的俗濫語言,諧仿電視通俗劇的情節,捕捉電視、網路社群媒體氾濫的社會現象中,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與相處。

觀眾的觀展體驗分為兩種,一種為互動式體驗,此類觀眾可藉由換裝進入角色,並以該角色的視角體驗故事情境,預定安排每小時一場次,每場次限六人參與,體驗時間約卅分鐘,並須事先預約;另一種為一般常態展覽,不限觀展時間與人數,同時還能享有一種「看戲」的趣味感。

創作從何而來?創意如何啟發與實踐?國家館策展團隊將共同暢聊創作理念及作品發想過程;學生館策展團隊則與「沉浸式體驗」的專家交手對談,討論劇場藝術與體驗設計可以如何結合;而相對陌生於劇場的觀眾別擔心,本次講座也邀請國際劇場組織分享設計師與非設計師的觀展指南,了解從哪些角度參與國際劇場展覽,與國際劇場建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