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人劇團《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 變裝皇后與難民角色為被壓迫者發聲
編導演全才藝術家蔡柏璋新作《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透過一個英雄重返的旅程,隱喻人類總是藉由宗教、種族、階級、性向的不同,進行各種歧視傷害的美麗與哀愁。
台南人劇團《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
12/8-9 19:30 12/9-1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編導演全才藝術家蔡柏璋新作《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繼《K24》和《Q & A》之後,以史詩巨作的格局,對人生問題進行大哉問,透過一個英雄重返的旅程,隱喻人類總是藉由宗教、種族、階級、性向的不同,進行各種歧視傷害的美麗與哀愁。
蔡柏璋總是在生活中擷取創作養分,尤其是旅行的時候,他對於碰到的一些人,或是造訪的一些城市,常常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相信,這些相遇的緣分都不是巧合,背後都一定有原因。於是,他開始思索:「到底,愛,能夠有多複雜?」他認為,如果兩個人在千年之前真的如此相愛,那麼今世重逢又何必在意那些年齡、性別、物種的差異而有所牽絆忌諱?愛情,應該只是兩人之間的事情。
《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是蔡柏璋創作階段嘗試想要說的事情,「根源在於我今年五月在柏林參加了『戲劇盛會』藝術節,看了許多德語劇場的演出,驚訝的發現,最精采的十部戲裡,竟然沒有一個在討論愛情或家庭倫理。」他表示,身為一個台灣的創作者,關心的事情與歐洲真的差距這麼大嗎?他們探討的東西不乏難民、種族等議題,一些社會或是政治上不平等的事情,「仔細想想,台灣不也在這個浪頭上嗎?而台灣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多種族的地方,因此,我認真思索,到底劇場是不是有某種責任存在,如果能透過這個場域,讓更多人理解、覺醒甚至注意到這類的題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透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式說故事,講述一個有別於以往的議題。」
也因此,蔡柏璋創作《天書》時,就想在劇場透過幾個角色的今生相遇,探討前世今生的「緣分」。他認為:「如果轉世的命運已經事先被寫好,為何人的今生還會有如此多的『錯過』和『遺憾』?」於是,他刻意使用「錯過」穿插在一連串角色相遇的事件情節中,把這個看似詛咒,但目的是要讓人懂得珍惜與感恩的方式,讓觀眾藉此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緣分。
《天書》裡對於宗教與神的想像都是中西混合,神、鬼、妖、魔某種程度上都是人類光明和黑暗面的投射,也因此本演出將會出現天、人、冥三界的描寫,透過角色與諸神魔的牽扯糾葛與紛爭衝突,揭開「天書」浩瀚的奧祕。蔡柏璋說:「在這次的演出當中,這些神明宗教人物都被『人性化』,將以嶄新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
他指出,「打造一個神話遠比想像中的難,在排練過程中,關於人界的場景反而是最容易處理和揣摩。如何創造出一個我們自己建立的世界觀便成為排練《天書》最艱難且最刺激的地方。」蔡柏璋認為他無法使用任何台灣觀眾熟悉的參考物件或是其他東西縮短觀眾與角色的距離,尤其是宗教這件事情,必須以「影射」和「譬喻」的方法,透過一種距離感,帶領觀眾走進角色的故事中。
戲中最重要的角色,分別是沈鶴齡和补俊惠。沈鶴齡是提倡公民反抗運動的大學教授,同時有著另外一個同志變裝皇后的身分。他╱她用兩種被社會價值二分化的角色和形象,傳遞自身相信的價值。而补俊惠是來自極權國家的難民,來到別國之後備受歧視與折磨,因緣際會下,受到鶴齡的啟發,逐漸被其他難民和邊緣族群接納,找到自己發聲和貢獻的方法。
蔡柏璋認為,會選擇讓變裝皇后及難民作為反抗運動的主角不是沒有原因。他覺得變裝皇后往往能夠從邊緣的視野批判社會,而難民通常連自身的安危都顧不得,卻要以一個被壓迫者的角色為其他人發聲,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覺悟。兩人的結緣及互相影響的過程,這將是《天書》在人界故事線中,最有趣的部分與關係。
「我讓這齣戲開場從變裝皇后的歌舞開始,揭露了這場抗爭的精神,到最後一場揭露謊言且群起反抗的戲碼,又讓變裝的精神重現。」蔡柏璋認為變裝是一種身分認同,是一種喬裝,更是另外一種全新身分,而這個身分讓變裝成為一個更有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