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型態藝術完美呈現 擊樂劇場《木蘭》十一月起全台巡演

擊樂劇場《木蘭》對導演、作曲家、製作團隊都不容易,對演出者更是一個很大挑戰。 (擊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朱宗慶打擊樂團策畫製作演出,由導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與京劇名角朱勝麗等重量級藝術家聯手演繹的擊樂劇場《木蘭》,十一月起將於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巡演九場。

2017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木蘭》

11/9-11  19:30  11/11-12  14:30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11/24  19:30  11/25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12/1  19:30  12/2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2-28919900分機888

朱宗慶打擊樂團策畫製作演出,由導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舞台設計王孟超、燈光設計車克謙、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與京劇名角朱勝麗等重量級藝術家聯手演繹的擊樂劇場《木蘭》,十一月起將於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巡演九場。

《木蘭》的源起,是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光劇團於二○○九年合作演出的《披京展擊》,當時洪千惠取材京劇創作〈穆桂英〉一曲,以打擊樂為基礎,融入京劇人聲的跨界作品。隔年,樂團再度邀請國光劇團,以中國傳奇人物「花木蘭」作為創作題材,與李小平聯手製作《木蘭》,並開創出「擊樂劇場」表演型態。

至二○一三年,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國際巡演規格全新打造了新版《木蘭》,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這是一次整體而全面性的進化跨界演出,打擊樂不只是與京劇相互配合,更結合傳統打擊樂器與生活中的打擊聲響,在聽覺和視覺上真正融為一體,透過打擊樂的音色變化和獨有的張力感,表達人物內心的情緒,替代傳統戲劇的語言敘事,但又結合許多京劇元素。」

今年六月應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之邀,《木蘭》抵莫斯科。出發前,李小平重新調整每一個環節,將細節潤飾修整得更為細膩,讓語言不通的國外觀眾,透過表演就能感受情感,演出謝幕時全場掌聲久久未停,媒體更給予高度讚譽。朱宗慶說:「我們決定演出不打字幕,受歡迎的結果代表著《木蘭》可以跨越語言隔閡。」

傳統《木蘭》故事家喻戶曉,但對李小平而言,他想講的這個《木蘭》並不偉大,反而是莽撞膽小的,「她衝動的決定,讓她被迫嫁到一個不想去的地方──戰場,而且立刻就後悔。木蘭的內心時時刻刻想要回家,但戰事逼迫著她的腳步向前走,在一戰又一戰的榮耀中,內心充滿著返鄉情懷的召喚。」

李小平指出,埋藏在《木蘭》情節中的是「反戰」的概念,「我想把故事說得更獨特。」他認為內在大起大伏的情致,正好符合打擊樂的表現:時而澎湃、時而委婉、時而感傷、時而思念、時而親情召喚的脆弱、時而面對戰場殺伐時的殘酷,情感的徘徊正好體現木蘭在歷史事件當中的心理處境。

在《木蘭》中,殺伐場面是一個重點。「當時真的很折磨人這些音樂家,要求他們放下他們擅長的鼓棒,拿起不擅長的少林齊眉棍。」李小平回想團員最初練功的過程,「我就給一些基本的把子功,讓音樂家先把功練上身,再轉換成這些打擊出來的聲音。」而且,朱團團員中大半數以上都是女生,「對我來說,木蘭絕對不是個案,而是一群女兵,那群木蘭們。」

在創作《木蘭》時,洪千惠最大目標是讓觀眾聽見打擊樂的「溫柔」,感受到不同以往的韻味。在創作中,她納入更多東方風格元素,將京劇與打擊樂元素重新打破再結合,並試著將所有「聲音」與劇中角色對話,把聲音「玩」得更多元。洪千惠表示,對作曲家來說,所有聲音在「擊樂劇場」都只是一個「素材」,要如何讓這些素材不只聽覺的感動,還要有視覺的意義。

像在〈時局〉一曲中,舞台上杯碗瓢盆展現的生活情境,豆子灑在鼓皮上的劈哩啪啦則是木蘭回憶起兒時的鞭炮聲音;而在〈魂歸〉曲中,馬林巴木琴除了表達落寞的無奈,在送葬隊伍中更有從戰場回來的「棺木」象徵,搭配著招魂幡,更讓現場氣氛催淚。

在不同段落出現,代表木蘭的主旋律,則是由四位演奏者一人兩支弓「拉」出木蘭在不同場景的情緒。洪千惠說:「這個非常難,不像一般一個人演奏,只需要調配好自己的呼吸就好,共同演奏一條旋律,考驗的是四個人的默契及對角色的情緒。」

擊樂劇場《木蘭》對導演、作曲家、製作團隊都不容易,對演出者更是一個很大挑戰。朱宗慶說:「打擊樂的活潑熱情、京劇的細膩婉轉,兩者迥異的表演性格要渾然天成結合,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讓《木蘭》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在跨領域表演的代表作品。我每一次看都會忍不住流淚,不是難過,而是滿滿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