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郭雅志領軍 嗩吶歡騰為國慶生
嗩吶一直都是國人熟悉的民間樂器,但除了廟會活動和戲曲伴奏之外,您對它的了解還有多少? 以往嗩吶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音量大、音色高亢宏亮,在婚喪喜慶上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在演奏家們不斷改良下,它的表現力增強,不僅能夠渲染歡快的情緒,更能夠詮釋黯淡、沉鬱的情感,或模仿人或動物等聲響。而嗩吶演奏家郭雅志所發明的「活芯」裝置正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在提升樂器性能外,其神乎其技的吹奏更使得嗩吶成為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獨奏樂器之一。十月初,北市國即邀郭雅志來台,聚集樂團嗩吶組的好手們齊聚一堂,並且請來國內作曲家賴德和與洪千惠分別創作《奔》及《樂自在.觀自在.心自在》兩首樂曲,後者更加入了青年優人與國樂團共同合作。最特別的是,國樂團還請來了旅德指揮家簡文彬擔任本場指揮。在國慶日前夕,北市國將以最喧騰、最歡慶的樂器,為建國一百年吹出快樂的生日樂章。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本月我要看 蔡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
獨角戲迷人之處便在於,舞台上只有演員和自己,那是非常真實、私密,並且真誠面對自我的經驗。雖是劇場出身,但在電影界發光發熱的蔡明亮,即將在十月份「回家」,應兩廳院節目策劃之邀,回到離開廿七年的劇場舞台,並一口氣帶來三齣獨角戲《只有你》。以五、六○年代的歌曲為主軸,貫穿三位長年與蔡明亮合作的演員:陸弈靜、李康生、楊貴媚的日常生活,這次演員在舞台上,和蔡明亮回了家,關上門,僅僅飾演他們自己:陸弈靜除了咖啡,幾乎不需要任何進食;李康生有魚的偏執狂熱,三兩天去海邊提回一桶桶海水為它們更換,早早死去的魚,用報紙安穩地包起、置於冷凍庫;楊貴媚體質特殊,她能看見超越具體的魂魄。三位演員在舞台上演自己,演自己的最真實卻又最虛幻的日常……我不僅也想像,我們所有的生活、與自己的相處,其實也是一齣齣獨角戲與回望。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演出貝多芬《命運》 扎根在地音樂情
一個信念,究竟能夠成就多少事業?本著對音樂和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號召下,創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簡稱TC),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歷年來,這些有志一同的樂手們踏遍台灣十餘個縣市,從個人、團體到結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藝廳演出外,更舉辦講座並且作大師班的教學嘉惠學子。多年經營下來,“TC”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品牌,也已是台灣音樂家們凝聚的力量和依歸。 去年,TC以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觀眾留下極高的評價,這些平日在各個交響樂團服務的菁英們一到TC之後的表現簡直脫胎換骨。連指揮呂紹嘉都大為驚豔,並且邀請TC與NSO合作,預計在樂季中所設計的「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續貝多芬的熱潮,推出氣勢磅礡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並且挑戰荀貝格早期浪漫派傾向的《昇華之夜》及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內樂獨奏家更邀請了大提琴家楊文信,還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鋼琴家麥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個爭奇鬥豔的百年慶典中,TC不以絢爛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與在地情感連結,這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值得給予掌聲。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ç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薛巴柯夫首度訪台 演繹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被德國評論家彼得.柯塞(Peter Cossé)讚譽為「我們這個年代琴藝最佳、最勇於挑戰,彈琴最有興味的音樂家之一」,首度來台的俄國鋼琴家薛巴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不僅是第一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更以他精湛的琴藝被稱為是「當代的拉赫瑪尼諾夫」。他的錄音,不僅是知名音樂雜誌評介的焦點,當他演奏其他作品時,更曾被讚言:「沒有人能夠彈奏出比他更好的蕭斯塔可維奇!」而去年贏得蕭邦鋼琴大賽,在台灣掀起旋風的阿芙蒂耶娃,在多年前就曾經遠赴蘇黎世音樂院拜他為師,並擔任助教。 近年來薛巴柯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所灌錄由李斯特改編為鋼琴演奏的貝多芬九首交響曲全集。雖然說,總譜彈奏是每位指揮必修的功課,但要以雙手在有限的鋼琴鍵盤中彈出整個交響樂團的氣勢、旋律、音色、各聲部的對話等等,是非常艱困的挑戰。此次來台,他除了將帶來由西洛第與布梭尼改編巴赫的《b小調前奏曲》及《夏康舞曲》之外,更有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熱情》以及鋼琴版的《命運》交響曲。想知道鋼琴家如何以十指重新詮釋整部交響樂曲?絕對不能錯過這場音樂會!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新人新視野「音樂舞蹈篇」 擦撞跨界火花
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兩廳院合作舉辦「新人新視野」創作演出計畫,將年輕戲劇、舞蹈創作者引介給國內觀眾,自二○○八年起至今已來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樂人與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場,跨出原本專擅領域尋求創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讓聲音成為被看見的可能」的音樂人王雅平、與三個親弟弟組成「長弓」舞團的張堅豪、曾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的田孝慈,以及擁有多次國內外編創經驗的林素蓮。 王雅平的《諷刺詩文》,題名意象強烈,在「音樂劇場」的概念下與編舞者林宜瑾合作,試圖顛覆劇場中聽覺與視覺的傳統主客關係,製造一場實驗性的聆賞過程。張堅豪以舞者身分多次與國內編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體若不隸屬於某個編舞家而是自己的,該是什麼模樣?與張堅志、堅貴兄弟三人在《合體》中,表現具一體性又各自獨立的身體/舞蹈。田孝慈的《旅人》從生命就是一場漫長旅行的意念發展成舞蹈。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則脫胎自一段結束的戀情,從中觸動創作者思考「愛」呈現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實踐、被分享。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本月我要看 古舞團《回來》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舞蹈作品選擇在非劇場的空間呈現,從倉庫、廢墟到古蹟甚至百貨公司中庭,藉著演出和空間對話,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場域的選擇,不僅是藝術家玩形式的創新發想,也展現了表演藝術的有機性。 舞 蹈家古名伸多年來帶著舞者征戰各種空間,證明「舞台」不設限。十年前的《出走》,到這次她選在自家桃園大溪的百年老宅推出古舞團廿周年特別演出《回來》, 連演廿場,別具意義。除了古名伸親率三代舞者呈現擅長的即興舞蹈,還融入戲劇偶戲、影像科技、現場音樂及互動裝置。精銳盡出的陣仗,看得出是她想藉老房子 與新靈魂的對照,進行自我生命和創作歷程的整理,也讓當代藝術的多樣元素在百年建築裡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趣的是,舞團還作了演/餐合一的安排,看表演之餘,還可以享受當地食材烹調的美食。走一趟大溪,有看有吃,再來個小鎮半日遊,何樂而不為?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本月我想看 艾馬爾鋼琴獨奏會
還記得當初在電影院裡,看到艾馬爾成為調音師Stefan Knupfer眼中「超難搞的反派角色」時,腦海中聯想到先前在東京opera city聆聽艾馬爾獨奏會的畫面,不禁莞爾一笑:那是一場至今仍然難以忘懷的音樂會,艾馬爾展現了滴水不漏的絕佳控制力,對於樂曲的各個細節,在艾馬爾的 指尖下所營造出來的是百分百權威感。你甚至可以從現場的氛圍之中,約略感受到他完美主義(也就是龜毛)的那一面,彷彿每一個琴音在空間中延展的長度都是計 算過似的,現役的鋼琴家之中,能夠堅持到如此細微者幾希。 我相當期待艾馬爾的獨奏會(尤其是德布西),就是因為他某種程度代表了鋼琴界「結合工藝與造詣」的巔峰,相信他將會帶來一場紮紮實實的饗宴,讓樂友盡興而歸。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探討「人與國」及「人與家」
三度入選「新人新視野」的編導姜睿明,以《約瑟夫.維特杰》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姜睿明說,第一年的《戲劇概論》從個人出發,講的是自我認同;隔年的《寂寞B姊俱樂部》處理人際問題,觸及性別認同。今年《約瑟夫.維特杰》,仍舊關注認同,但框架擴大至社會國家。該劇從一則新聞出發,以德國納粹為背景而寫成,跳接拼貼現實和回憶場景,透過大的歷史框架,探討個體之於社會的處境。 改編自瑪莎.諾曼(Marsha Norman)劇作《晚安,母親》Night, Mother,首次入選「新人新視野」的黎映辰,由母女關係開始,拋出思考軸線,融合演員的生命經驗,發展出《媽媽我還要》。不同於原作著墨死亡議題,黎映辰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解碼劇中的「甜食」隱喻。黎映辰表示,食物在劇中展現母親的焦慮性格,不斷餵食的過程,也象徵母親的愛對於女兒的壓迫。最終,母女相互傷害的傷痕累累,女兒選擇死去的手段,對黎映辰而言,是女性自我理解的實踐,也為了重生,做一個女人。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范德騰帶隊 漫步布拉姆斯音樂特區
拉著他的視障學生,美籍鋼琴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在近兩年以另類舞台劇的方式發展出的《彈琴說愛》,在台灣不但受到從不聽音樂會的觀眾歡迎,更前進中國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波熱潮。從藍調到蕭邦,流行到前衛無所不「彈」,也無所不「談」。但在舞台劇的表演之前,殊不知他早以一口流利的中文,開了多場系列講座,吸引著另一批批音樂愛好著。 從二○○八年開始,他就以「如何成為一個成功又快樂的鋼琴老師」、「暈頭轉向、天旋地轉的蕭邦圓舞曲」、「俄名昭彰」、「名偵探范德騰」等主題大膽剖析鋼琴音樂及演奏技巧,並且傳授贏得鋼琴大賽秘笈。充滿趣味的題材加上唱做俱佳的豐富肢體,一掃教學講座嚴肅沉悶的刻板模式。現在,原名約翰的范德騰將要使出他的拿手本領與NSO樂手們合作,跟著喜愛在他活動地區漫步的約翰.布拉姆斯一起去散步。隔著時空,兩個約翰的走路也許姿勢不同、也許語言不通,但踩著相同的步伐節奏,觀眾必定聽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