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慶祝成軍四分之一世紀 流浪者三重奏訪台獻演
一九八七年組團,蜚聲國際的「流浪者三重奏」如今已邁入第廿五年。從成團初期在慕尼黑ARD音樂大賽嶄露頭角,並贏得了一九九○年美國費施賀夫(Fischoff)室內樂大賽首獎後,在世界各地所累積的好評及人氣已使得團隊穩坐室內樂最具代表性團體的寶座。 之所以取「流浪者」作為團名,一方面是團隊體現了一種內在旅程,緊密地連接舒伯特與德國浪漫主義;另一方面,樂團擁有開放與好奇的心靈,探索從海頓到當代音樂索啟發的旅程。出身巴黎高等音樂院的三人,多年來從未更換過成員。他們有一致的意念,心有靈犀的默契更讓他們的演奏細膩又充滿真性情。不但在一九九七年和二○○○年被票選為「最佳室內樂團」,英國權威古典音樂雜誌《弦樂》The Strad也讚譽流浪者三重奏為「流浪者之星」;至今約廿張的錄音,更讓他們獲得法國「音叉唱片獎」及「世界音樂獎」等殊榮。此次演出,三人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柴科夫斯基及貝多芬的經典鋼琴三重奏作品,作為創團廿五周年為台灣觀眾獻上的紀念禮。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軍隊中的孤獨個體,為何而戰?
當一個國家,連軍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戰勝的機會,迷彩軍裝下的個體要從何尋覓戰鬥的目的?當家破人亡的戰爭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軍隊體制之於現今年輕人又有何意義?再現劇團新作《迷彩馬戲團》,編導葉志偉從投身軍旅的經驗取材,以「馬戲團」的概念借喻,賦予軍隊寓言的質地,形容在這個與世界隔絕的巨大集團中,結構底層那些失落的無數小兵,喪失了肉體和意志的自由,卻又不知為何而戰、該捍衛什麼的困惑、迷惘和恐懼。 葉志偉表示,「迷彩」是統一性和規格化的象徵,在講究集體幻覺的部隊中,「去個體化」製造了眾人團結一體的表面,但事實上卻豎立了人跟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高牆壁壘,變成在集體之中各自疏離的奇異狀態——每個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全劇以「反人體邏輯」的角度觀看軍中人類行為的變態、荒謬形式。軍人的身體符號與指涉,是生活身體以外的另一種系統,講求快速、精準、堅硬、直線、次序的標準,植入的過程也造成某種偏執強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識。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本月我想看 西班牙阿塔拉亞劇團《神諭》
政大英文系文學所準研究生,喜歡文學和電影,更愛劇場,目前為曙光劇團團員,專長為音樂劇表演,喜歡的演出類型為音樂劇、戲劇和舞蹈。 一收到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節目的訊息,那醒目七彩的“Hola! Ola! ”瞬間映入眼簾,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西班牙阿塔拉亞劇團《神諭》的劇照,演員誇張滑稽的肢體表情充滿故事性,讓我聯想到義大利的即興喜劇,當然,隨著現代劇場的發展,這種喜劇形式早已被廣泛採用,甚至連莎士比亞的《馴悍記》也用過,但讓我感興趣的是阿塔拉亞劇團還融合了印度卡達卡里(Kathakali)、峇里島傳統戲劇Arja,甚至中國的京劇元素。在這些看似天南地北的表演形式中卻有許多相似之處,義大利即興喜劇使用誇張的定型角色來發展故事,充滿狂歡和諷刺的成分,印度卡達卡里注重手和臉部細微的表情動作,類似日本能劇,結合文學、音樂、舞蹈和戲劇(啞劇)為一體,而峇里島Arja有丑角作為說書人來輔助,帶出如舞蹈般細緻的肢體語言……這些形式都著重在利用肢體及聲音推展劇情,卡達卡里和Arja大多數為宗教故事,跟這次的劇名有異曲同工之妙。《神諭》以荒誕誇大的肢體語言來嘲諷人性的醜態及貪婪,搭配著異國情調的音樂,如此東西方元素撞擊的火花,能否像世界之窗Logo那樣眩目,令人期待。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上帝創造的樂器 魅力無限的人聲饗宴
人聲,是上帝所創造的唯一樂器,因此自中世紀開始,教會與人們即用最純淨的聲音來讚頌上主,而這類的歌聲的名字就是「阿卡貝拉」(A Cappella)。近期此類歌唱形式的團隊不但在國內外比賽佳績頻傳,更以創新的歌唱模式登上國外知名音樂廳。因此兩廳院將國內最頂尖的團隊齊聚,舉辦「純粹人聲.阿卡貝拉」,讓觀眾在一場音樂會中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精湛的人聲藝術。 成團已屆十五週年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以古典的歌聲贏得了西方國家的肯定,至今已獲得十七座世界合唱比賽大獎,更曾被國外樂評讚譽該合唱團的歌聲是「來自東方的聲音奇蹟」。由台灣的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組成的「歐開合唱團」,除改編爵士為主要演出風格外,也將原住民古調改編成阿卡貝拉版本演唱。「Voco Novo爵諾人聲樂團」的風格更為特殊,將阿卡貝拉與辛棄疾、漢代古詩十九首等古代詩詞結合外,還將白靈的新詩、謝宇威的客家歌曲重新演繹成一種華語的特殊風情。而利用麥克風維妙維肖地模仿樂器來伴奏,則在「公共澡堂人聲樂團」的表演中作壓軸。融合電子、古謠、打擊等不同的歌聲,整晚的璀璨音響,沒有任何「樂器」伴奏!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以書寫之紊亂呼應愛情的迷醉
繼去年《沙灘上的腳印》以現場音樂、影像、文本與形體,交織折射出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文字氛圍,莎妹劇團導演徐堰鈴在新作《迷離劫》中,再以不同的詮 釋策略趨近莒哈絲的書寫。全劇刻意以紊亂、跳躍、曖昧的敘事手法,圍繞著「不懂愛」、「不會愛」、「不能愛」三主題,讓涉入愛情的癡迷與寫作的艱困、喜悅 相互輝映,捕捉現代人內在情感運動的撲朔迷離。徐堰鈴說,《迷離劫》企圖藉由混雜的語言系統,精準爭取現實情愛中,心靈書寫的自由。 《迷 離劫》的文本像是「蘇菲旋轉」般的詩文,角色延伸自莒哈絲的作品,彷彿飽受愛情古老命題痛苦折磨的鬼魅,交換關於愛情與書寫中無可言說的苦難與喜樂。雙面 舞台如同聲音的實驗場域,讓收聽與發聲、看與被看的視線來往,在涉入或抽離中自由轉換,將聽覺充分視覺化。至於進到劇場的觀眾,徐堰鈴強調,無須細究故事 人物的族譜,而是置身一種詩意又命定的夢境,從複雜的語言和朦朧的氤氳中,擴大關於愛情的幽微感受。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二 Le Duex》 從「水」出發 探詢自然與人的生命隱喻
生物的起源在水,細胞從化育成形到組構為繁複的生物,都跟水脫不了關係。而文明初始,人便懂得賦予自己的形體和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宇宙、自然、水、身體,構成了人類第一套隱喻系統,各地神話就是最好的證據。然而,隨著人類文化與科技的持續進展,這一套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系統逐漸被瓦解,自然歸自然,人類歸人類,一分為二的世界,是否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韓國的當代藝術團體SORO,結合了視覺藝術、舞蹈、裝置、聲響、藝術治療、生物科學等領域,以劇場展演的形式,呈現對於當代人類生活的微觀探索。作品《二》則邀請了法國、西班牙、南斯拉夫的藝術家共同發展,自二○○七年發表後便於日韓澳等地巡演。作品從水和身體等元素出發,藉由人體、聲響與水箱裝置的互動,製造出細緻、連續如波動的表演效果,從中追溯、探尋自然與人的種種生命隱喻,可作為國內觀照韓國對於跨界表演潮流的想像與實踐。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聲振百里」音樂會 「打」破東西界限!
跨越東西方界線的「聲振百里」打擊音樂會,將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來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擊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齊聚一堂,在團長鍾耀光指揮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歲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製作打擊棍棒,更與山葉樂器公司合作改良現代的馬林巴琴鍵盤,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表現更豐富。另外,她也以擅長同時以六支棍棒演奏而聲名遠播。而皮卡度打擊二重奏由唐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組成,因外型帥氣、演奏默契好而於國際急速竄紅,且獲得多個獎項。 此次邀請中西雙方同台飆鼓,將演出安倍圭子所創的經典作品《稜鏡狂想曲》以及鍾耀光給二位打擊與國樂團的《秦王破陣樂》等曲目,更委託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譜寫新曲《酒狂》。而為了樂曲需要,本場也將加入合唱團參與演出,一場陣容龐大的音樂會,即將震撼登場。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舞詩不絕 《飄》再現經典
在南台灣持續經營文學與舞蹈相遇創作的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二年推出第一部舞詩作品《台灣詩歌的舞蹈漫步》後,每年亦以穩定頻率推出系列作品,並邀請不同編舞家以南台灣詩人創作進行舞蹈編製,近年並獲得李敏勇、利玉芳等詩人對於文學題材的啟發,從而使舞蹈與文學、詩結合的製作展演形態更趨完整。○八年起更與崑山科技大學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透過產官學的合作,將詩、舞、樂結合影像科技呈現,賦予舞詩不同的面貌。 今年,舞團延續去年將既往舞詩系列選粹演出,再次從歷年經典舞作中精選四首作品《飄》(陳秀喜詩作/蔡秀貞編舞)、《三位一體》(李魁賢詩作/賴翠霜編舞)、《向婆嚎海》(利玉芳詩作/卓庭竹編舞)及《小鬼湖之戀》(魯凱族傳說/胡民山編舞),以情愛為主軸,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間……面貌迥異而濃烈的情感。舞作加上視覺藝術、影像科技等創新元素再製改編,延伸創作思維的廣度之餘,也讓當代科技賦予作品新風情。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極境之旅》 描繪世界巨變後的樣貌
生活在廿一世紀,面對種種末世預言,可能想過,若「極境」不再只是遠在天邊的南北極地,而是明天過後你我置身其間的生存場景,我們將如何面對?生態變遷、氣候異變不只是影像創作或科學研究的題材,更是我們實際遭逢的環境問題,我們的每日生活都是造成這些劇變的小小推手,那麼,我們該繼續無所自覺地走向可能的文明終結,或是下定決心、著手改變? 8213肢體舞蹈劇場年度演出《極境之旅》便從此一議題出發,由曾獲台灣「舞躍大地年度大獎」的美籍編舞家Casey Avaunt編創,與資深音樂人陳世興一同就末日情景發想,更邀請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的喬登.布魯克斯(Jordan Brooks)及馬來西亞籍的林志駿等七位舞者,以跨國多樣的肢體和音樂風格,表達創作者想像中世界經歷巨變後的樣貌,呈現出當地球的四季不再是四季,文明不再進步,大自然被人性的貪婪、食慾、懶惰、功名汙染,人類該如何展開更艱鉅的極境生活?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荒謬筆法,書寫家庭的崩毀
屋簷,象徵著家庭的庇佑及保護;屋簷下,表面和樂無事的家庭場景,說不出口的秘密,卻潛伏在一家人之間。當屋簷的遮蔭消失之後,秘密被揭穿,會造成甚麼樣的衝擊?家人毫不保留的愛,又會造成任何傷害?動見体劇團新作《屋簷下》,由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王靖惇編導,劇中藉由因大水沖刷,而失去「屋簷」庇護的一家人,在狹小的空間、隔音極差的組合屋當中,傾聽彼此的慾望和秘密,最終發現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真實面貌,影射現代家庭結構的崩毀。 全劇在日常生活題材中,注入詩意魔幻,透過疏離的觀點,揭開人性的隱晦,「水」的意象貫穿,更帶來隱然的對比與多重象徵。在悲哀的家庭氛圍中,犀利、荒謬又不失殘酷力道的語言,大膽直接的對話與動作,節奏轉折明快的情境,形成創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不同世代間的語言運用,顯露出編劇對於語言的細膩觀察,例如運用河洛語節奏感強烈又力道十足的特點,塑造母親的形象,呈現台灣本土傳統女性的堅強性格;而年輕一代的語言匱乏無力,也突出新世代缺乏核心價值的焦慮,對比兩代間價值認同的差異與衝突。